基于DEA模型的湖北省农业经济效率评价研究的论文(2)

时间:2021-08-31

  2008-2012年,襄阳、恩施综合效率无效,规模效率变化波动大,技术效率变化趋于平稳。其中,纯技术效率值均为1,表示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投人资源的使用是有效率的,综合效率无效的根本原因是规模效率不断减少。其中恩施近几年规模效率一直是0.5~0.6之间,处于各地市之末,仅为DEA有效地市的一半。襄阳、恩施分别处于规模效益递减、递增阶段,因此,在技术效率有效的前提下,其改革的重点在于调整经营规模与既有技术吻合,以更好地发挥其规模效益。

  2012年,宜昌、孝感、荆门和黄冈综合效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2008-2012年荆门、孝感和黄冈农业综合效率及其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分别有4年、3年和1年达到DEA最优,且松弛变量为0,农业生产要素配置达到最优效率,农业处于最佳规模、最佳效率。孝感、荆门和黄冈等地市规模效益处于不变、递增以及递减交替变化状态;宜昌规模效益处于递减且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值呈波动变化状态,说明这些地市农业发展不稳定,需要对投人产出结构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农业效益提高的需求。

  4Malmquist指数分析

  为了反映湖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构成变化情况,利用deap2.1软件对2008-2012年湖北省各地市农业面板数据进行了测算和分解。

  4.1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

  根据农业效率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分解表可以看出,有9个地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7TP)指数大于1,只有荆州、荆门、黄冈和咸宁等地市小于1。2012年7F尸平均增速为15.3%,T/P指数最大的地市是武汉,最高增长率为41.9%,说明湖北省农业生产效率进步较快,农业发展在向技术导向型转变,农业的可持续性一直在增强。2008-2012年湖北省77中均值总体上实现波动增长,且增长幅度逐年加大,:TFP平均增长率由7%增长至15.3%,其中2011-2012年TFP均值增长幅度弱于其他年份。

  湖北省77于的变化趋势与技术进步变化趋势一致,与技术效率呈反向变动,技术进步的贡献超过了技术效率的贡献,抬高了农业生产前沿面。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湖北省采用更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2011-2012年TFP平均增长率为15.3%,技术进步平均增长率为24.7%,而技术效率的贡献率约为-7.4%,技术进步与效率缺失并存的现象说明湖北省一些地市忽视农业技术对77中的影响,农业技术创新、推广工作滞后,这也是2011-2012年77中均值增长幅度低于其他年份的原因。

  4.2各地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构成情况

  从2008年起,湖北省13个地市技术进步增长率均高于技术效率增长率,这是由rc(技术进步指数)增长效应带来的。2012年武汉市技术进步增幅为41.9%,为13个地市之首。武汉市为湖北省省会,地理区位优越,拥有健全完善的农业体系,注重推行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推广农业新技术。随州7FP增幅为9.5%,位居近几年TFP正增长的9个地市之末,说明随州农业发展势头弱于其他地市,原因是技术效率增速为-14.4%,严重拉低了TFP增速。因此,随州首先要注重技术效率的滞后对rFP的束缚作用,从技术效率构成角度讲,即提高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增长水平,此外应关注科技管理及制度创新。其余地市7TP年均增长大体相同。从各地市的7TP增长情况看,其差异性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高一致性,即经济较发达地市TFP增长相对较高,经济落后地市77中增长相对较低。

  从构成看,技术进步的增长与技术效率的缺口并存现象较严重。农业技术进步增长效应最明显、增速最快的是武汉,由2008年的7.3%增为41.9%,农业技术进步增长最弱的是荆门,2009年TC为-2.2%。技术效率相比技术进步对7F尸的增长效应不明显,大多数地市值等于或小于1。技术效率增长最大的是宜昌,2011年为18%,技术效率增长最弱的是荆州,2012年为22.6%。

  4.3非有效地市的投入调整分析

  DEA方法提供了各地区要素投人冗余的绝对量,用于分析非DEA有效地市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原因。非有效DMU的各投入指标均有冗余量,不同DMU的冗余指标也有所差别。从投入指标看,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冗余量最大,其中黄冈冗余最大,冗余量为395.582,荆州次之,冗余量为349.803;农业机械总动力指标冗余量也较大,其中荆门冗余量为238.556;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冗余较小,冗余量最大的是黄冈,数值为49.492。可见这些地市耕地利用率低、农业机械总动力未充分发挥、劳动力供过于求,应当减少这三类指标的投人,提高其利用效率。农用化肥施用量指标冗余率在非DEA有效地市中最低,接近有效生产前沿面,利用效率较优。从产出指标看,各地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已达最优,不存在产出不足,农村家庭人均年纯收人指标产出严重不足,其中十堰产出不足高达4322.530。

  5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运用DEA方法和Malmqulst指数法对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评价,得到武汉、黄石和鄂州一直处于DEA有效,其他10个地市DEA无效,其中恩施州综合效率最低。湖北省各地市综合效率均值呈波动变化且有递减趋势,农业生产发展不稳定且地区差异显著。综合效率的增长更多取决于纯技术效率,湖北省农业发展向技术导向型转移。

  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来看,7TP均值总体上实现波动增长,且增长幅度逐年加大,农业的可持续性一直在增强。湖北省的变化趋势与技术进步变化趋势一致,技术进步的贡献超过了技术效率的贡献,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但目前农业发展存在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效率缺失并存的现象。因此,农业部门应不断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利用市场的力量加大农产品竞争力度,并对农业科技部门、农户给予财政支持、技术支持,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生产转化力度,注重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增强农业效率对农业经济效益的带动作用。同时,综合效率高的地市应进一步发挥优势,带动周边地市的农业生产效率。十堰、恩施等地市农业发展方向应以因地制宜、发挥特色为原则,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旱作节水等多种农业形式。

  从冗余与不足整体来看,主要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这三个指标存在冗余,要使生产效率达到DEA有效,农业发展有很大的缩减、调整投人要素的空间。首先应考虑调整土地资源的配置,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其次有效利用农业现代化机械,使实际产出量与效率最优对应的产出量之间差距趋于零;最后优化农业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农业人口的素质,实施农民非农化,将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冉杰,王新宇.基于DEA的西部农业经济效率与技术进步率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7(3):102-103.

  [2]倪冰莉,张红岩.我国中部地区农业技术进步、生产效率的构成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26(2):141-146.

  [3]王爽英,李立辉,戴向洋.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的湖南省农业区域经济评价及发展方向[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2):115118.

  [4]黄利军,胡同泽.基于数据包络法(DEA)的中国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6):420-424.

  [5]钱丽,肖仁桥,杨桂元.基于DEA模型的安徽省农业生产效率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29(10):121-126.

  [6]涂俊,吴贵生.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区域农业创新系统评价及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23(4):136-145.

  [7]贺正楚,翟欢欢,张锐.运用混合聚类法对两型社会农业发展状况的评价[J].湖南农业科学,2010(13):161-164.

【基于DEA模型的湖北省农业经济效率评价研究的论文】相关文章:

1.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绿色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评价与选择论文

2.基于课堂的教师行动研究的论文

3.基于成熟度模型的高校教师教学活动能力评价论文

4.谈浙江省区域绿色经济效率评价论文

5.国外新产品扩散模型研究的论文

6.正反态物质及新宇宙模型研究的论文

7.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网设计模型研究的论文

8.基于水文模型及水动力模型的山洪临界雨量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