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A模型的湖北省农业经济效率评价研究的论文

时间:2021-08-31

  中国经济发展进人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新常态反映在农业领域,即农业发展速度的变化、动力的转化和结构的优化,最根本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就要求农业领域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夯实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农业新常态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作为农业大省,湖北省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责任,因此,分析湖北省农业增长方式从增加要素投入到通过效率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经济研究一直是国内众多学者的一项重要课题。冉杰等□运用DEA法和曼奎斯特生产效率指数对中国西部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总体效率分析、规模状况分析和生产力指数分折;倪冰莉等[2]应用DEA法对中国中部六省1990-2008年的农业生产效率变化进行了分析;王爽英等[3]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选择可反映湖南省农业发展现状的8个指标,并借助DPS数据处理系统对湖南省地市进行了研究;黄利军等w采用DEA方法对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分析,探讨了10年来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钱丽等运用3个DEA模型对安教省17个地市2004-2008年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涂俊等[6]运用DEA、Tobit两步法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创新系统效率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比较;贺正楚等[7]运用层次聚类、混合聚类方法对湖南省市州“两型社会”区域农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以及提出了备选方案。综上所述,各学者对农业经济效率的分析大部分是基于区域进行研究以及关注投入产出效率值并对其进行排序,但都未能对单个决策单元进行深入探讨,对湖北省各地市农业经济效率的评价还未见于相关文献。本研究基于构建DEA投人与产出模型、Malmquist指数法对2008-2012年湖北省13个地市的农业经济效率进行测算评价,分析了湖北省各地市农业生产效率的内部差异及原因,提出了最优生产可能性边界,从而提出改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根本方法,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促进其高效稳步发展。

  1研究方法

  数据包络方法(Decisionmakingunit,DMU)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Chames等[8]在1978年以“相对有效性”概念为基础创立的,用于研究多投人与多产出对象的规模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的一种线性规划模型。此后,Banker等[9]构建了C2R模型。

  把每一个省看作一个生产决策单位,运用Fare等改造的DEA方法来构造每一个时期中部各省的生产最佳前沿面。把每一个省的生产同最佳实践前沿进行比较,从而对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进行测度。

  Malmquist模型用于处理面板数据,是一种生产前沿方法。Malmquist生产率变化指数是Caves等[11]在Malmquist数量指数与Shepherd距离函数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用于测量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专门指数。Fare等?运用生产函数法,并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把7TP(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在规模报酬可变的假设下;技术效率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2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依据农业生产系统多输入、多输出的特点,农业投人产出的特征以及评价指标的可量化性、可靠性、可得性原则选取了能够反映湖北省13个市(自治州)农业生产效率整体情况的投人、产出指标。选取4个投入指标和2个产出指标作为研究湖北省农业经济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力求客观公正地反映整个农业生产系统的效率。投人指标包括农牧渔业的劳动力(不)、农作物总播种面积(Z2)、农业机械总动力(X3)、农用化肥施用量(Z4),分别可以反映人力资本投入、土地要素投人、技术投人;产出指标包括农林牧渔业总产值(F0、农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cr2),可以反映在农业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指标数据均来源于2008-2012年〈〈湖北省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3综合效率分析

  运用Deap2.1软件对湖北省13个地市的农业投人产出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农业生产综合效率及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的数值。从综合技术效率及其构成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的平均值来看,三者的变化具有同步性,均值在0.8~0.9间波动变化且有递减趋势,说明湖北省农业生产不稳定,且地区差异显著;有3个地市达到DEA有效,5个地市处于规模效益递增阶段,即这些地市农业生产规模效益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调整投入会使规模效益增加,农业再投资效益比较高。规模效益递减地市由2008年的3个增加至2012年的5个,具有很大的调整空间和投资价值。纯技术效率的均值基本上大于规模效率的均值,且纯技术效率处于有效以及递增的地市有10个,占总数的77%,说明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贡献更大,湖北省农业发展向技术导向型转移。

  2008-2012年,武汉、黄石、鄂州等三地市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均为DEA有效,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值均为1,表示农业生产要素投人配置效率最优,顺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在既有制度和管理水平下,农业效益达到了最大化,现有规模和最优生产规模没有差异,处于规模收益不变的状态,即扩大一定比例的农业投人,相应地产出也会同比例增加。

  2008-2009年,荆州市处于DEA有效状态,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处于有效状态,且重视技术的发展。随着农业技术的.稳步发展,技术的有效利用和既有规模相互匹配,实现了农业收益的最大化。2010-2012年,荆州市综合生产效率从0.779递减为0.568,综合效率位居湖北省各地市倒数第二,随着规模效率的急剧降低而降低并有加速现象,规模效益也由不变转为递减状态。十堰市与荆州市农业发展战略相反,忽视技术,重视规模的简单扩大,近几年均处于DEA无效状态,综合效率位居湖北省末端。综合效率的提高更多依靠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技术很薄弱。

  2008-2011年,咸宁、随州等地市综合效率值为0.8及以上水平,属于湖北省农业生产综合效率较高地市,至2012年,两地市综合效率存在下降趋势。此外,两地市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增加一定比例的投人可以带来一定比例或者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规模效率值均高于纯技术效率值,表明规模效益递增是依靠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技术有效发挥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