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演变论文参考(2)

时间:2021-08-31

五、模型分析

  运用相关价格指数,将历年GDP、资本存量等折算为1978年的可比值,计算了三次产业的单位产出占用资本(亿元/亿元)、单位资本吸纳的就业量(万人/亿元),并从年鉴上查到湖北三次产业产值比例。在此基础上,运用上述数据分析了GDP变化、三次产业产值比例、单位产出占用资本和单位资本吸纳就业量变动对就业的效应。

1、产值比例、资本效率、就业吸纳能力的分析

(1)三大产业产值比例的变化。自1978年以来,湖北省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比例逐渐优化。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978年占40.47%,2009年降为15.04%,比例值降低了25.43%;第二产业产值比例1978年为42.19%,2009年上升到45.95%,提高的比例为3.76%;第三产业产值比例变动最大,1978年占总产值的17.34%,2009年则为39.01%,比例提高值为21.77%。

(2)三次产业单位产出占用资本量变化。三次产业的单位产出占用资本量差别很大,而且各个产业单位产出占用资本量呈现上升之势。在1978年,第一产业单位产出占用资本量为0.2820,逐渐下降为1982年的0.2254,然后逐年上升,到2009年为0.7651,为1978年的2.71倍,为1982年的3.39倍。从总体看,第一产业的单位产出占用资本呈上升之势,意味着资本的产出效率降低程度较大。在1978—2009年间,第一产业资本效率下降了63%。

  在第二产业,其单位产出占用资本量有两次明显的升降周期。1978年单位产出占用资本为3.03,逐渐下降为1985年的1.854,然后又逐渐上升到1998年的2.835,随后又逐渐下降为2009年2.532。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第二产业单位产出占用资本量比较稳定,表现出略有下降之势,其资本产出效率提升了19.7%。

  第三产业单位产出占用资本量呈显现先降后升的特点,1978年单位产出占用资本量为7.71,1992年下降为2.425,随后逐渐上升为2009年的3.969,从总体看,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第三产业产出的.资本效率(单位产出占用资本下降)提高了94.3%。

(3)三次产业中单位资本吸纳就业量变化。自1978年以来,湖北三次产业中单位资本存量吸纳就业整体上都极大地下降。其中,第一产业单位资本吸纳就业量由1978年的85.38万人/亿元,一直下降为2009年的4.929万人/亿元,单位资本存量吸纳就业人数下降了94%;第二产业单位资本吸纳就业量先增加后下降,由1978年的1.393万人/亿元上升到1985年的1.828万人/亿元,其后逐渐下降为2009年的0.2044万人/亿元,1978—2009年间,单位资本吸纳就业能力下降了88.8%;在第三产业,单位资本吸纳能力经历先升后降的过程,1978年为0.846万人/亿元,1990年上升到最高值1.655万人/亿元,随后又逐渐下降为2009年的0.2536。第二、三产业资本吸纳就业的能力急剧下降,制约了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向外转移。

2、就业量变化的因素分析

  运用第三部分的数理公式,分析湖北生产总值、三次产业产值比例变化、单位产出占用资本和单位资本吸纳就业量等变化对就业的影响。

  图1为湖北三次产业因生产总值、各产业产值占比例、单位产出占用资本和单位吸纳就业能力的变化对各产业就业变化的总影响,图2—5分别为各单个因素的变化对各产业就业影响量。湖北省三次产业就业变动的特征是:第一产业就业在1979—1987年间一直减少,其后1988—1993年间就业量增加,在1994—2002年间,第一产业就业量一直下降,2003—2009年,在第一产业的就业量表现为微弱增加;第二产业的就业量除在个别年份(2002、2008和2009年)表现为下降,其余年份中就业量都是增加,早期就业增长的幅度较大,甚至在1983—1987年间还高于第三产业就业增长幅度,后期增加的幅度非常小,表明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量衰弱;在2002年之前第三产业就业增长幅度都较大。近年来,其就业增长幅度较小,吸纳就业的能力降低。

  生产总值增加对各产业就业能力提高的影响非常大。如图2所示,生产总值的增加对第一产业就业量的增加影响最大,而且波动也非常剧烈;其次是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就业量增加影响最小。可见,生产总值提高是增加就业的最重要的力量,保持生产总值一定的增长规模是解决当前就业的根本方法。

  三次产业产值所占比例的变动对各产业就业的影响特点是:波动频繁。如图3所示,第一产业就业变化的波动尤为突出,正、负向波动频繁且波动幅度大;第二、三产业就业变化波动相对幅度较小。可见,湖北第一产业的发展对就业量改变影响较大,促进第一产业稳定发展,有利于稳定增加就业。

  图4反映的是三次产业单位产出占用资本的变化对就业量的影响。因为单位产出占用资本的变动,第一产业就业变化量波动频繁且波幅大,就业增加最多的年别(1999年)达到近600万人,1979年下降最多达到近400万人;因为单位产出占用资本变动,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变化量相对平稳一些,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三大产业就业变化之间,第一产业就业改变量与二、三产业就业变化量呈现反周期波动之势,即第一产业就业增加,后两者就业呈减少之势;反之,则二、三产业就业呈增加之势。

  整体上,各大产业资本吸纳就业能力降低使就业量不断波动下降。因为这一原因,第一产业就业变化一直为负方向,资本吸纳就业能力不断下降,导致就业量下降幅度非常大,1984年、1998年甚至就业量分别减少达到306.7万人和389.8万人,其余年份就业量下降的幅度远远高于第二、三产业;在初始年份,第二、三产业就业量增加,1985年后就业变化都呈波动负向变动,而且就业减少量越来越大,如图5所示。

六、结论及启示

1、基本结论

  随着生产总值上升,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产值比例逐渐降低,第二、三产业产值比例上升,其中第三产业产值近年来上升更快。但是,三次产业的单位产出占用资本量却不断上升,即资本的产出效率下降,并且各产业中单位资本吸纳就业人数下降。

  促进就业增长的因素主要来自生产总值扩大和第二、三产业产值比例的提高,三大产业资本产出效率降低(单位产出占用资本量上升)和单位资本吸纳就业能力降低导致各产业就业下降幅度较大。2、一些启示

  就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稳定秩序的重大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过程中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因素。针对就业问题,我们在对湖北省经济的实证分析结论中得到如下启示。

  积极促进经济增长,有效地扩大产出总量。有效生产总值的扩大对就业贡献最大,可以促进三次产业就业普遍增加。开发新行业、挖掘新需求是实现生产总值有效增长的最佳路径。加快基础设施如道路建设和河流湖泊的治理,带动民间资本投入,加强农业产业化、工业信息化,扩大当前的经济投入、产出,夯实经济未来发展基础,扩大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实现就业结构优化。在经济工业化、信息化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就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最后形成就业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的局面。近年来,第二、三产业吸纳新就业数量较多,但是波动频繁。引导第三产业向高技术、资金密集型方向发展,一方面开辟更多的就业环节,另一方面,可更好地为第一、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低端环节提供技术、信息服务,是促进就业稳定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有效方法。

  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率,增加投资产出率和就业吸纳能力。研究产品市场需求状况和行业发展周期,确保新增加投资的资本质量,减少重复投资和低效投资,避免资本投入过剩和就业无效;利用现代技术改造现有存量资产,配合以合理的政策鼓励,改善投资经营环境,增加研发投入,加强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资本产出效率和资本吸纳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蔡晓成:中国资本投入:1798—2007——基于年龄—效率剖面的测量[J].管理世界,2009(11).

  [2] 胡永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研究,1998(3).

  [3] 黄勇峰、任若恩等: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1).

  [4] 孙辉、支大林、李宏瑾:对中国各省资本存量的估计及典型性事实:1978—2008[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0(5).

  [5] 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2000(7).

  [6]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

  [7] Goldsmith,R.:A Perpetual Inventory of National Wealth[J]. NBER Studies in Income and Wealth,1951(14).

  [8] Perkins,D.:Reforming China’s Economy System[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8,Vol.26,No.2.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演变论文参考】相关文章:

1.:元旦演变作文参考

2.对于论文形式的演变有感

3.再就业中的营销学论文参考

4.就业指导课程论文参考

5.大学生就业的论文参考

6.门的设计特征及文化价值演变的论文

7.黄瑞云先生寓言的演变论文

8.人性假设与教育管理的演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