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竹泉村导游词(2)

时间:2021-08-31

  三仙就是泰山三元君,俗称泰山奶奶或泰山老母。关帝庙左边是泰山老母庙。五岳中,泰山为尊。五岳神中,泰山神“司土地,管人事”,地位为五岳神祗之首。“泰山老母”是泰山诸神中仅次于泰山神的神灵。如果说泰山神是管人间大事的话,“泰山奶奶”则是专司民间俗事的神灵。因此,泰山老母更为中国妇女所敬奉。在道教中,泰安老母正式名号是“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姊妹三个,坐在正位的是碧霞元君,她能保佑平安。碧霞元君左侧的是佩霞元君,俗称“眼光奶奶”,她能指点迷津;右侧的是紫霞元君,俗称“送子娘娘”,她能赐予儿孙。泰山老母的信仰者范围很广,信奉者极多,对她的信仰遍及大半个中国,沂蒙地区民间为她建造的行宫也很多。

  二神就是文武财神。关帝庙右边是财神庙。中国传统信仰认为,财神是掌管天下财富的神祗;倘若得到他的保佑眷顾,便能财源广进。封建时代,人们追求美满富裕的生活,与个人占有财富的多寡直接相关。于是,财神爷便成为世人最为崇拜的偶像之一,供奉财神爷的财神庙也遍布城乡各地。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信仰的财神略有不同。财神有文财神比干和范蠡,武财神有关公和赵公明,关公又称为义财神。还有五路财神之说,即中路财神赵公明外,东路财神招宝天尊萧升、西路财神纳珍天尊曹宝、南路财神招财使者陈九公、北路财神利市仙官姚少司。在北方,财神庙里多敬奉文财神比干和武财神赵公明。比干是商朝末期著名的忠臣,因为被纣王挖了心,因此世人觉得他“无心”一定就不会偏心,尊他为财神,他一定会公平的给每个人一个公平的发财机会。武财神赵公明本名赵朗,字公明,在姜子牙封神时,并没有封赵公明为财神,只封他为“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简称“坛真真君”,封他统帅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久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后来,民间认为赵公明他既然掌管四名与财富有关的小神,他自然的是一个大财神,因此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财神。他是武将出身,曾在仙山学艺,下山帮助商纣王时,骑着一头老虎,与文财神相对应就成了武财神。

  神庙院前有四棵大树,从东到西分别是“红枣树”、“栗子树”、“栗子树”、“甜杏树”,合起来就是“早立子、立子兴”。这种吉祥的说法,也算是人们良好的期盼和祝愿吧。

  下面大家将要进入梅竹幽境。竹泉古村,因竹而有韵味,因泉而有灵气。据高氏族谱记载,迁居竹泉村的高氏名叫高xx,他年老以后又回到了沂河边的出生地,他的儿子高名寔在这里扎下了根,成为这个村高姓的始祖。高名寔的堂兄高名衡,由进士入仕,初做如皐知县,又转兴化知县,由此晋升御史,巡按河南。崇祯年间,李自成围攻开封府,恰逢巡抚李凤仙时在河北,高名衡便以巡按身份率领开封府军民抗击李自成,因此晋升为兵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高名衡在南方做官,回乡省亲时,曾在泉上庄建茅舍、植红梅暂避红尘,也曾在竹林内仿效王羲之曲水流觞宴饮好友。晋升为兵部右侍郎后,他看到大明王朝官场腐败,气息奄奄,便告病还乡,来到了泉上庄的茅舍别墅,侍竹弄梅,以求颐养天年。崇祯十五年冬,清兵攻打沂水县城,高名衡与沂水城军民一同抗击清兵。城破,与妻张氏自杀殉国。因为高名衡抗击清兵,高家不少与大明王朝有关的人物,纷纷隐名遁入他乡。其中将军高斗就隐居到郯城,与家乡断绝了联系。时至现在,高家续谱他的后人才又找回原籍,续上了宗亲。清朝乾隆四十一年,大清王朝著录并分三等五档旌表明朝殉节臣民,其中以“忠节”諡号旌表者共一百二十二人,高名衡在其内。

  这组仿明清建筑物“梅缘”就是在高名衡茅舍旧址上新建的一组休闲居住庭院厅堂。这组建筑内,建筑物有亭、有阁、有轩、有榭、有厅、有堂、有广亮门、垂花门、有月门还有影壁。梅花有春梅、有腊梅。居住有卧室、有客厅、有书房、有餐室。万绿丛中,几株红梅,幽境更幽。茅舍群中,几间瓦舍,雅俗和谐。在这里,可以商务洽谈,可以逍遥居住,可以友人相会。正如梅缘中楹联所说:“今世有缘梅做伴,他生无悔竹为邻。”“竹旁有兴调琴轸,溪上忘机弃钓竿。”你若住下来,即与梅花有缘分,肯定乐不思归。个中意境,还是亲自去体会吧。

  下面我们要去的是驸马府和龙山竹泉。

  说起驸马府,还真有些故事。老百姓所说的“皇姑”“公主”,实际上是明朝青州衡王府王爷的女儿,应该称作“郡主”。习惯称呼的驸马实际上是王爷的女婿,明朝叫做“仪宾”,清朝叫做“郡马”。现在所知资料记载的有三个仪宾:一个是山东潍坊市昌乐县朱翰村的高氏仪宾,另一个是青州市井塘村的吴姓仪宾,还有一个就是竹泉村的高姓仪宾。他们都有一个相似的传说:一个出身比较贫寒的农家青年,虽然脸色黝黑,但身体结实,仪表堂堂,为了赚顿好饭吃,去参加王府小女儿选女婿的竞选活动。因为自知希望不大,表现得既不紧张,又不急躁,大大方方,优哉游哉。那些志在必得的白面郎君,不是走坐不安,就是佯装镇静。中午吃饭时,农家小伙子无拘无束,旁若无人,不管粗细,吃得很香。而那些白面郎君,多是假装斯文,吃饭如同做戏。王爷的小女儿,因为姐姐嫁了个弱不禁风的白面书生,老早就守了寡。小女儿接受姐姐的教训,下决心找一个身强力壮能吃能干的小伙子做终生伴侣。农家小伙子,歪打正着,被郡主选为夫婿,成为王府仪宾。明朝有个规矩,即驸马、仪宾须从平民或低级官吏家庭中选取,而且子弟被选中的人家,近亲中便不能再出仕为官,即使已经做着官的也得退职回家。这个规定的用意很清楚,就是怕公侯朝臣借皇家姻亲的身份为非作歹,危害政权。也怕这些同宗王爷们借联姻扩大势力,危及皇权。因而,这些所谓的仪宾虽然官居从二品,也不过是做一个有优厚待遇而无实际权力的虚职。高氏小伙子被选为衡王府仪宾,婚礼大典一个月后,王爷批准郡主随同仪宾一起到婆家省亲。这一下子既乐坏了高家族人,又忙坏高家族人,也折腾坏了高家族人。原来,按照规矩,在家里也必须先行国法后行家法,即每天早晨先按国法全家人先拜“皇姑”,然后作为儿媳的“皇姑”再拜公婆,就像《红楼梦》描述的元妃省亲一样。几天下来,全家人被折腾的疲惫不堪。仪宾心疼父母,只得早早与郡主打道回府。这就留下了在沂南境内广为流传的“先有国法,后有家法”的故事。据说,在青州仪宾府,仪宾生活的也不轻松。郡主眼睛有点瑕疵,仪宾心知肚明,从来不敢半句微言。时间长了,也就大胆了。一天夜里,仪宾对郡主说:“你娘家真是富裕,连你的眼睛都是玉石的。”这句话正戳到了郡主的忌讳之处,大闹一场后,连夜跑到王府诉苦,说仪宾有意侮辱她。王爷一听大怒,要追究大不敬之罪。多亏老家人插言劝了一句:“王爷,你问问是床上说的还是床下说的?”。王爷不解,问道:“床上床下有什麽区别?”老家人回话:“床上是夫妻,床下是君臣。”王爷恍然明悟,劝说郡主回了仪宾府。从此,仪宾接受了教训,郡主也放下了架子,小两口恩恩爱爱,相敬如宾。但是,仪宾毕竟既无大事可做,又时时思念父母,还怕回家折腾父母,常常闷闷不乐。公主看出了丈夫的心事,便出点子说:“听说您高家有在泉上庄居住的族人,何不奏请王爷到那里游乐逍遥一番?”王爷心疼小女儿,欣然应允。小两口在泉上庄留恋忘返,乐不思归。后来又奏请王爷在这里建了别墅,春季踏青,夏季避暑,秋季赏月,冬季玩雪。仪宾也可以借此机会偷偷回家看望父母。老百姓分不清皇姑、公主和郡主,也分不清郡马、驸马和仪宾,村上祖祖祖辈辈称作皇姑和驸马,档次不怎么高的乡间别墅也叫做驸马府。还传说驸马府就在泉子北边,前几年盖房子挖地基还挖出来带有浮雕的大石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