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元月调研试题及答案

时间:2021-08-31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水渍(zì) 焦灼 磕绊(bàn) 汗流浃背

  B.悲怆(càng) 浮燥 沮丧(zǔ) 不可思意

  C.雾霭(ǎi) 濡染 契约(qì) 飞珠迸玉

  D.褴褛(lǚ) 锤炼 恻隐(cè) 悠然自得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这声音和浮动的阳光一起,留在了我的心里,就像一枝饱蘸着淡彩的毛笔,轻轻地_______一张雪白的宣纸,在这白纸上,便出现了永远不会消除的彩晕。

  (2)他那被风雪吹打得黑红的脸庞,刻满了________的皱纹。

  (3)疲倦像涨潮一样,从他身体的各处________上来,但是他刚强地打起精神,绝不让这种令人窒息的疲倦把他淹没。

  A.擦 坚强 喷 B.抹 坚毅 涌

  C.擦 坚毅 喷 D.抹 坚强 涌

3.下面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17年来,北京大学保安大队出了300多名大学生,其浓厚的学习氛围让不少年轻人慕名而来。

  B.以“创意的力量”为主题的2011武汉双年展在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隆重开幕,它展现了武汉创意领域的最高实力。

  C.武汉市拟于2012年2月1日前新增出租车1317辆,此次新增出租车将采用新的运营机制,以从根本上解决服务质量低、管理难。

  D.目前,一些大城市的灰霾天数,已经达到全年的3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全年的一半左右。

  4.将“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这句话还原到下面语段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A)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B)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C)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D)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成语里的歌声

  ①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支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

  ②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于是,便有人用“引亢高歌”来描述其情状。歌声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形容赞美这嘹亮的歌声。“响遏行云”这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秦青为师学习歌唱。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老师知其想法,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满怀惜别之情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

  ③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④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余音绕梁”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说的是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她的歌声哀婉悦耳,使人们张大嘴,听得出神。直到韩娥走了很久时间,听者的嘴巴还未闭上。她那优美的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古人唱歌还十分讲究节拍韵律。“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有眼”这三条成语即是。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⑤从成语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这便是“移宫换羽”和“引商刻羽”两成语播出的音响。“移宫换羽”的意思是先唱原宫调,后再转换唱羽调,相当于现在的“1”大调转为“6”小调,这显然是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演唱者需有一定的音乐造诣。而且,从这些文献中,还知道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两大流派。当时楚国的歌曲中有两首很有名气,那就是《阳春》和《白雪》。相传为泰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涤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均属于较高级的音乐。于是,便产生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两个成语,后泛指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⑥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乎。成语“高山流水”(见于《列子·汤问》)记载此事,传为美谈: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善于弹琴。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相貌平常。伯牙未加理会,又弹一曲,意境表现流水。曲音未绝,来人朗声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十分吃惊,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叫钟子期。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知音”。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几千年前,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弹《高山流水》,而《高山流水》并没有因伯牙不弹而失去知音,它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珍品。

  ⑦古人还悟出了音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歌声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成语“四面楚歌”的声波将真情传递:楚汉相争时,楚军被围垓下。一天夜里,项羽听到汉军中的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觉得楚地全被汉军占领,十分惊恐。“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它为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⑧从这些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能看到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有删改)

  5.本文谈到了与音乐相关的许多成语,下面对作者的写作目的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A.说明古代流传下来很多描绘美妙歌声的成语。

  B.说明古代成语中存在很多与音乐有关的美丽传说。

  C.说明古代成语中展现着古人在音乐上的极高的造诣。

  D.说明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6.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讲“响遏行云”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古人讲究唱歌时歌声亮,传播远。

  B.作者讲“余音绕梁”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古人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

  C.作者讲“阳春白雪”的故事是为了说明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D.作者讲“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古人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

  7.下面情境中四个人使用和音乐有关的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雪听了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不禁赞叹:“真叫一个‘余音绕梁’啊!”妈妈说:“你听听邓丽君唱的这首歌,那叫一个‘回肠荡气’啊!”

  B.小军在作文里评价《千里之外》:“周杰伦特有的含混吟唱和费玉清的字正腔圆的演唱,居然配合得这样完美!”

  C.小惠在毕业纪念册上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写下这一样一句临别赠言:“世人皆言人生知音难觅,你我相逢共谱高山流水。”

  D.小明在日记里写下与同学们到东湖郊游的经历:“走在回荡着编钟音乐的小路上,我们都觉得自己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8.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明年 越:经过

  B.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属于

  C.把酒临风 临:面对

  D.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这

  9.下面语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A.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D.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0.下面对此文的'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仲淹借为岳阳楼作记的机会,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

  B.范仲淹受滕子京所托为岳阳楼作记,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

  C.范仲淹为岳阳楼作此记,着重记载了重修岳阳楼的意义,盛赞巴陵胜状美景。

  D.范仲淹对迁客骚人登楼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是为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