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陌生化文学理论的视角探析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歌论文(3)

时间:2021-08-31

  四.“陌生化”的主题

  狄金森的一生几乎都没有离开阿默斯特小镇,这使她有更多的时间观察自然,思考人生,创作诗歌。在她一生所创作的约1800多首诗歌中,有关死亡主题的至少有五、六百首,几乎占了三分之一。这或许与当时社会的高死亡率有较大的关系,狄金森很小的时候就曾亲眼目睹儿时的玩伴索菲娅逝去的最后过程,以及后来她的亲密朋友牛顿的英年早逝,好友海伦的相继逝去等等,这些死亡的威胁和离别的痛苦占据了她的心灵,使她常常思索人生的意义和死亡的真谛,这也无形中激起了她创作的强烈动机和欲望。

  《我死的时候听到苍蝇的嗡嗡声》是狄金森描写死亡的代表作之一。诗人运用“苍蝇”这一常见却又“陌生”的独特意象来说明当肉体与精神最终分离后就意味着死亡的到来。诗人首先铺陈了死亡将至的氛围,濒临死亡的“我”躺在床上,室内一片沉寂,空气好像也突然静止下来,只有“苍蝇”嗡嗡地飞个不停,营造出一种死亡即将到来的窒息气氛。接着,“我”注意到身边陪伴着送我“离去”的亲朋好友们已经哭干了眼泪,屏住呼吸,等待着“死神”把我带走。然后,“我”签好遗嘱,将剩下的东西赠送给亲人。最后,“我”听到那只“苍蝇”不停地发出嗡嗡声,挡在“我”与光明之间,之后就是漆黑一片,“我”离开了人间,完全走向了死亡。诗人將蓝色的视觉感受和嗡嗡的听觉感受结合为“苍蝇”这一奇特的意象,自然而巧妙地描述了濒临死亡的人心智逐渐模糊、停止的心理过程。

  五.结语

  狄金森的诗歌内容广阔、语言细腻、意象奇特、形式特别,其成就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诗人,使其成为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伟大女诗人之一。狄金森在其诗歌中大量使用了“陌生化”的创作手法,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她的性格决定的,她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执著地追求着艺术之美。正是因为她这种高贵的品质,以及她细心的观察、巧妙的构思、奇特的想象和“陌生化”的手法,使她的诗歌细腻、新颖、奇特、富含哲理,让读者充满遐思、回味无穷。本文从“陌生化”文学理论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狄金森自然诗歌中“陌生化”的语言、意象和主题,从而让读者对狄金森的诗歌获得更好的欣赏和理解。  参考文献:

  [1] 什克洛夫斯基,方珊等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北京:三联书店;1989.

  [2] 杨静,林玉鹏;艾米莉狄金森—意象主义诗歌的先驱[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7(6).

  [3] 江枫;狄金森诗选[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 蔡丽香;狄金森诗歌“I measure every Grief I meet”的情感隐喻解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0).

  [5] 李玲;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生态批评的解读[J];文贝: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2015(2).

  (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