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陌生化文学理论的视角探析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歌论文

时间:2021-08-31

  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因其诗歌的风格独特,意象奇特,文字细腻而被以庞德为代表的美国意象派诗人奉为意象派诗歌的先驱。狄金森遁世隐居,特立独行,独辟蹊径,凭借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敏锐的观察力以及独特的思想使她的诗歌脱颖而出,远远超越同时代的诗人,创作了美国文学史上不朽的诗作。她一生共创作完成了约1800多首诗歌,内容涵盖自然,死亡,宗教和永生等广泛而复杂的主题,其中成就最高的是500多首描述大自然的诗歌。

  从20世纪初以来,学者们开始尝试运用不同的理论对狄金森的诗歌进行研究,最早的是新批评理论,然后是女性主义和心理分析理论,以及目前流行的结构主义理论和陌生化理论等等。本文运用俄国形式主义学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文学理论来探析狄金森自然诗歌的独特魅力,旨在让读者深刻体会其自然诗歌语言的新颖细腻,意象的奇特精妙以及主题的深奥复杂。

  一.“陌生化”理论

  “陌生化”理论源于艺术创作,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关于“陌生化”这一概念,俄国文艺理论家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等文章中认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用心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文学即技巧。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艺术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陌生化”是与“自动化”相对立的。“自动化”语言是那种久用成习惯或习惯成自然的缺乏原创性和新鲜感的语言,这在日常语言中是司空见惯的。动作一旦成为习惯性的,就会变成自动的动作。这样,我们所有的习惯就退到无意识和自动的环境里。而“陌生化”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语言或奇异的语言,去破除这种“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陌生化”并不只是为了新奇,而是通过新奇使人从对生活的漠然或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亢奋起来。狄金森的自然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陌生化”语言,意象和主题,使得诗歌中的一字一词,一草一木都赋有深刻的哲理和意义,影响了众多后世的诗人。本文从“陌生化”文学理论的视角解析狄金森自然诗歌的语言,意象和主题的“陌生化”,从而阐述其诗歌的“陌生化”创作手法,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