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嫁娶往事的散文(2)

时间:2021-08-31

  家乡出嫁的女子,或者说,嫁出村子的女子,在我的少年和童年时期,每年都有,且嫁出去的远多于屯内嫁娶。印象深刻的,是三位年龄相差不大的老姨和老姑及小学同学的出嫁。那时,偶尔听到屯里的妇女们拉起家长里短,说起女孩儿是长在地里的玉米,十四五岁开始涨苞,十七八岁初具模样,过了二十岁的坎儿,就黄澄澄的鼓着眼熟透了。好象突然之间,谁家的女子就出落成了水灵灵的大姑娘,做爹娘的既惊喜又最发愁,他们心里虽然不想但是又不得不给女儿找个婆家。闺女大了要嫁人,这个理儿就像豆荚熟了要炸蒲公英熟了要飞一样,或者说像秋后开镰,晚了,便黄烂在地里。谁家闺女若是到了婚嫁年龄还养在家里没人提媒,那可是做爹娘的最没面子的事儿;谁家闺女若是提媒的挤破了门,彩礼高得令人咋舌,做爹娘的脸上才分外有光彩,因此小村人有女初长成就意味着要面临一场竞争。小赵家屯人思想还不够浪漫,给女儿找对象仍停留在三合适(长相合适,钱财合适,背景合适)上。一个男孩到了结婚年龄只要三合适到位,女方托人提媒的也是挤破门。女孩儿找对象往往以貌取人,追求一见钟情的效果,这成了大多数女孩儿的青睐。男方的长相只要看着顺溜,谈吐再不俗,一般都能成就婚事。印象最深的,是陆华老姨。在八十年代,在我家北面后趟街,正对着我家的二姥姥家的老姨出嫁了。老姨陆华上有两姐一兄。分别是陆兰、陆青、陆万成。陆兰陆青分别嫁给了本屯的齐恩余和刘福琴,陆万成娶了五里外东青堆子的女子。自小到大,陆华老姨常来我家,她的年龄介于大哥二哥之间,与叔伯姊妹的母亲关系亲密。我上大学期间,陆华老姨出嫁,从此三十多年,她极少回屯,与她的哥哥姐姐也甚少走动。二姥过世也未及赶回。后来我了解到,陆华初中毕业,她妈妈我的二姥因再嫁而与全家闹掰,只能在两个姐姐的帮助下,嫁到离屯五公里的纪家街。出嫁没有排场,甚至颇为冷清,但是嫁的人家是个过日子的。老姨夫是一个木匠,后同时做豆腐卖,日子过得殷实。生一子,后到大连造船厂工作,合同结束后到营口大石桥,老丈人那里打工。据母亲讲,陆华老姨现在已到大石桥帮助儿子一家带孩子去了。三十多年,我一直未曾再见到陆华老姨。印象中是王丽老姑的出嫁,要风光一些。当时舅爷和舅奶给闺女找婆家更多的是侧重于门当户对,他们不希望闺女的婆家离娘家远,三五里地正合适,有点事儿好招之即来,更主要的是找个离娘家近的婆家方便闺女回娘家,还是为闺女考虑,说到底是千刀割不断的亲情在作怪。符合上述条件的亲事当爹娘的会很爽快地答应,然后选个黄道吉日把亲事定下来,这样女儿和未来女婿的来往才走上合法化。实际上,舅爷舅奶家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外屯农民,二女儿最漂亮,在七十年代,锦州城里一青年工人一见钟情,托人做媒,轰动了全屯。当年城里铁饭碗的工作,人皆羡慕,有点白马王子找灰姑娘的感觉,这位二姑夫,婚后对岳父母照顾有加,只是国企改制后效益不佳了。老姑小丽,大我一岁,人如其名,如同鲜花盛开,这时她再找城里的工人,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老姑初中毕业后经人介绍,与相隔二里路的大赵家屯的王铁子订婚。王铁子是四哥的同学,前柳东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山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