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历史上也有很多帝王,他不修身的。我们比较一下,身不修的结果是什么呢?家不齐,国也不治。
我看看秦始皇,他统一六国,那他不是平了天下吗?可他是不修身的,他没有按照《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他没有这一套,他就是个暴君。那他的家齐不齐呢?秦始皇把自己的母亲都打入了冷宫,把家弄得很乱,家也不齐。国呢?他统一天下了,但是秦朝很短,他叫打了天下,靠武力去统治一个国家,这不是治,治是国泰名安,安居乐业,风调雨顺,这是国治。所以秦始皇因为没有修身,所以家也不齐,国也不治。时间很短就灭掉了。所以《过秦论》说“灭秦者,秦国也。”这是打天下而不能治天下的一个例子。所以修齐治平,身不修、家不齐,但并不是说他不能打天下,这是讲的是治天下。
还有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齐桓公也是一个诸候的王子,从小的时候吃喝嫖赌,什么奢侈的事情都做过,应该说没有修身。但是齐桓公也打了天下了,齐桓公打天下得益于管仲,管仲辅佐齐桓公打天下,但是管仲知道齐桓公的品德不好,而且管仲也知道自己去逝以后,这个国就会灭掉。所以管仲死之前和齐桓公就说不要让自己的好朋友鲍叔牙接自己的相位,是为了保护朋友,这是管鲍之交。结果他去逝以后第二年,齐桓公就被灭掉了。齐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各立门派,争权夺势,所以齐桓公的尸体放了60多天,都已经烂掉了,也没人管。这就是身不修,家也不齐,国到后来也就乱掉了。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不修,家肯定不齐,但不代表他不能管,他可能会管家,他可能会打天下,他可能会统治天下,但是不会齐家,不能治家,更不会天下大治。
四、教育的本末
我们教育里面有教师,有学生。我们看一看教师的本,学生的本是什么。我们平常讲,教育以教师为本,教师的确是教育的根本。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他都还有一个本。我们说教育以人为本,人以什么为本呢?人以德为本。教师的本是什么呢?是师德。学生的本是什么呢?是品德。而我们现在把本和末弄反了,“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可是我们忽略了这样一个根本性的原则。
先看看学生,学生的本是品德、是品质。而我们一味地注重在学习上,注重在成绩上,把成绩看成了本。所以我们教学生就出现了一些误区,抓作业、抓成绩、抓考试,从小学就出现了月考、周考、排名,目的是抓分数,所以我们让孩子什么都不干,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学习,都用来写作业,都用来应付考试,但是都学好了吗?没有。我们要知道学习的本是什么。其实学习的本是学习品德、品质,品德品质是本,学习成绩是末。本末要分清楚,“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如果一个孩子的品德、品质出现了问题,成绩会好吗?我们现在跟孩子说:你做什么 事情都可以不认真,学习不能不认真;你做什么都可以不恭敬,学习不能不恭敬;你什么都可不吃苦,学习不能不吃苦;你做什么都可以不努力,学习不能不努力;你做什么都可以不优秀,学习不能不优秀。这可能吗?一个做什么都不认真的孩子,学习能认真吗?一个做什么事都不努力的孩子,学习能努力吗?一个做什么事都不愿意吃苦的孩子,在学习上能吃苦吗?不能啊。这叫本末颠倒,“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没有这样的事。“其厚者薄,其薄者厚,未之有也。”我们要抓根抓本。什么是根本?品德、品质。培养孩子好的品德、品质,让一个孩子做什么事都认认真真,学习自然认真了;做什么事都恭恭敬敬,学习自然恭恭敬敬了;做什么事都刻苦努力,学习不就刻苦努力了?本立而道生。学生的品质、品德在哪呢?没在作业上,在生活中。在生活中培养。所以我们的《弟子规》就是本。我们为什么做《弟子规》成长日记呢?就是让孩子在生活中去历练,去养成。弟子规是生活规范,在生活中养成了良好的品质、良好的.习惯、良好的性格,那么他在学习上肯定也没有错。
再看看教师,教师的本末在哪里呢?教师的本末在师德,师德是本。从教师的本来看教育。我们教师有几种教师。抓不住根本的教师不能说在这个应试教育里做得不好。也有时候做得好的,表面上的好。教师有三类:第一类,英雄似的教师。就像秦始皇、齐桓公,他可以打天下,他管学生管得厉害,这种老师班上孩子们的成绩也不差,尤其在低年级,小学三年级前,孩子小,老师厉害,在他的强力的统治下,孩子不敢捣乱,不好好学习,收拾你。这就像一个英雄的帝王一样,班级会出现暂时的稳定,暂时的成绩,但是会不会永远好?不会。等孩子大了以后,到了高年级,或者五六年级,或者初中、高中,这种英雄式的教师就难当了。甚至说就有一个稳定是表面的,老师在,他怕你呀,孩子们看着就稳定。老师不在了呢?班上马上就乱了。这种英雄似的教师,往往是身不修、家不齐,班也不会治。
第二种是商人似的老师。引诱孩子的欲望,利用孩子的虚荣心,利用家长的虚荣心,用分数的引诱、名次的引诱、优秀的引诱来引诱孩子,把学习做为了一种欲望,通过奖罚,有名有利,这种方式也可能有好的成绩,但是也是短时的。如果身不修,家不齐,只要成绩,那可能是压出来的,或者引诱出来的。不会稳定的。
第三种就是圣贤似的老师。靠师德,自己能做榜样,修身了,家也齐,自然班就治了。这是抓住了根本,以德为本,师德为本。
五、我们修身、修德从哪里做起
修身的本、德的本在哪里呢?这里我们要复习一下《孝经》,一个师德的本在哪里?一个学生的品德的德在哪里?师德、品德的本都在孝。《孝经》里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老夫子这圣贤的智慧告诉我们,抓住了孝,就抓住了德之本。《孝经》里也讲:“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从天子到庶人,德的根子都在孝。而《大学》时也讲到:“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天子到庶人,修身是本,那修身的本又是什么呢?是孝。从天子到要我都可以尽孝。有人说,在《大学》里,修身不是正心吗?不是诚意吗?不是格物致知吗?对,修身的本是格物致知。但是怎么格物呢?格物的载体是什么呢?工具是什么呢?孔老夫子告诉我们,一个很好的抓手是孝,用孝道做为一个种工具来实现格物、实现致知、实现意诚、实现心正。所以说抓住了孝的根本,“明明德”就抓住了本,所以说孝治天下。《孝经》里讲:“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这不就是明明德吗?这不就是根本吗?抓住了孝,“是以天下和平、灾难不生、祸乱不作,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天下和平、灾难不生、祸乱不作,这不是平天下了吗?修齐治平。所以说,孝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工具、载体,来实现格物致知,意诚心正,这是我们教育的本末、教师的本末、学生的本末。 六、学习心得
本堂是讲教育的原点,王老师的开解让末学十分收益。我们教师又有多少人了解教育的本是“德”呢?教师的本是师德、学生的本是品德。不了解这个本,我们就一直在竭尽全力做一些舍本逐末的事情。老师辛苦不辛苦?辛苦!学生累不累?累!可是效果好吗?不好。
这几天就发生的我们湖南的一件事情让人震惊。2017年11月12日,47岁的中学班主任鲍方在办公室被刺26刀,在被送往医院的路上,鲍方已经没有生命体征。行凶者是鲍方所带实验班的学生16岁的罗军,罗军平时成绩不错,曾经多次在班上考第一名。 根据湖南省沅江市通报,发生在沅江三中的这起案件,系因两人在办公室发生争执。 在此之前,罗军曾对鲍方布置的作业产生抗拒。 是什么原因让这个16岁的少年将手中弹簧刀扎向自己的老师?
据说这是一位优秀的班主任,而这名学生也是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为什么一个优秀的学生会刺杀一个优秀的班主任?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对现在的我们培养出的所谓优秀学生打上一个大大的引号?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当然是教育的根子出了问题。我们教师如果一心只关注学生的分数,而不关注孩子内心的成长,他们内心思想偏颇了、道德缺失了、品德败坏了,而我们老师可能仍然被所谓的高分所迷惑,一点也没有关注到孩子心里在产生什么样的变化,没有及时的引导,到头来,一句话说得不如孩子的心意,就招来杀身之祸,真的是死得冤枉,死得糊涂,死得不瞑目啊!如此惨痛的教训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反思?我听很多教师说,教师已经成为一项高危职业,为了自保,最好少惹那些不听话的孩子,少批评、少教训、少管闲事,在课堂上把知识讲授了万事大吉,不要和孩子结怨仇。听听这些声音,这是多么可怕的状况!我们教师不敢做教育了,现在的孩子惹不起了,邪把正给压住了,正义无法伸张了,那么我们教师还有幸福感吗?我们的孩子还有未来吗?孩子是我们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请问孩子没有了未来,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又在哪里?
所以现在我们教育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就是回归根本,根本是什么?就是注重师德的建设,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要立德树人,而这一切都要从孝道做起,因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一个不孝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分再高也没有用;一个不孝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他教的孩子升学率再高也没用。一个不孝的校长不可能是好校长,因为“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就算他管理的学校表面再繁荣,也不能解决教育的根本症结。所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根本抓到了,我们的教育才有用,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不然舍本逐末,追名逐利,累死也没有用,反而害了自己,也误了孩子,而这个隐患导致的社会危机是将是极其严重的。
【《大学》与教育之道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3.师之道杂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