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教育之道杂文随笔

时间:2021-08-31

《大学》与教育之道杂文随笔

  本周末学聆听了王宝寨老师开解的“《大学》与教育之道”之(三)。经文如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一、经文大意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就是从天子到庶人,庶人指的是平民百姓。我们知道天子下面是诸候,诸候下面是卿大夫,卿大夫下面是士人。我们学《孝经》的时候都学过,《孝经》里面有《天子章》、《诸候章》、《卿大夫章》、《士人章》、《庶人章》。那么从天子到庶人,这几个等级,“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切都是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那如果根本乱了,修身乱了,“而末治者”,“末治”是什么呢?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切一切都“否矣”,都是没有的。“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里的厚薄是一种自然情感,一般来说,家厚于国,国又可能厚于天下人。看到家人比一个陌生人亲切,看到一个中国人,又比看到一个外国人亲切,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我们讲,该厚的地方薄,该薄的地方厚,这样的情况没有的。也就是说对关系淡薄的人反而情意浓厚,对关系亲密的人,反而情意淡薄,这不符合常理。“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就叫知道根本,一切都要抓住根本。

  二、《大学》经文的本末

  《大学》的经文到现在为止讲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三纲”,第二个部分是“七证”,第三个部分是“八目”。这三个部分里也有本末关系。

  “三纲”里面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个关系里面,“明明德”是本,“亲民”是末。如果没有“明明德”,做到“亲民”是不可能的。所谓“其本乱而末之者,否矣。”如果自身不能明明德,那就不能亲民。更不能实现“止于至善”这样一个目标。“至善”是一个目标,“明明德”要做到“至善”,“亲民”也要做到“至善”。

  “七证”呢?是自明,是自己修身,是实现“明明德”的一个途径。“明明德”是本嘛,但是怎么样“明明德”呢?要经过“七证”的功夫。“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然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通过“七证”的功夫来实现“明明德”这个本。有了这个本呢,才可以亲民。“七证”是自明,也就是指自己修身。修身以后,再亲民,亲民就是“八目”,齐家、治国、平天下。“七证”是自明,“八目”是明明德于天下。所以从“七证”、“八目”来讲,“七证”是本,“八目”是末。“七证”是正己,“八目”是化人。正己化人,正己是本,化人是末。

  “八目”呢? “八目”里面的“格物、致知,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其实总起来就是八个字:格、知、诚、正、修、齐、治、平。格、知、诚、正,这是明明德,这是本。修、齐、治、平是末,这是亲民。

  一切事物都告诉我们,找到本,“知之至也”。

  三、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没有修身,后面家呀、国呀、天下都提不上。

  战国时期,魏文侯问狐卷子道:“父亲贤明能够依赖吗?”狐卷子回答道:“不能。”问:“儿子贤明能够依赖吗?”回答道:“不能。”“兄长贤明能够依赖吗?”回答道:“不能。”“弟弟贤明能够依赖吗?”回答道:“不能”臣子贤明能够依赖吗?”回答道:“也不能。”魏文侯一下子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向你征询了这五种情况,你竟全都认为不能,是什么道理呢?”狐卷子回答道:“父亲贤明没有超过尧,但是他的儿子丹朱却被放逐;儿子贤明没有超过舜,但是他的父亲瞽瞍却被拘禁;兄长贤明却没有超过舜,但是他的弟弟象却被流放;弟弟贤明没有超过周公,但是他的哥哥管叔却被诛杀;臣子贤明没有超过商汤王和周武王的,但桀和纣却被讨伐。指望别人的人不能达到目的,依赖别人的人不可能长久。你想把国家治理好,就要从自身做起,怎么可以依赖别人呢?”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做人以修身为本。一个人做人做事,不能依赖,只能靠自己,所以修身是一切之本。

  在历史上有很多修齐治平的典范,先说说舜帝。舜帝是二十四孝之一,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继母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所以舜修身修得好,齐家齐得好,尤其舜帝这样的情况要能够齐家,真是难上加难。而家齐以后,舜帝治国,国家也治理得非常好,威信特别高。

  再说周公。周朝八百多年的基业,真正的功劳在周公。周公也是修身、齐家的典范。周公本可以自己当一国之君,但是他没有,他没有去守权,反而辅佐一个幼小的帝王,慢慢地带大成人,把它培养为人才,然后把天下交给他。

  还有汉朝的汉文帝刘恒,也是修身、齐家的典范。汉文帝也是二十四孝之一。他“亲尝汤药”的故事很有名。汉文帝从小便奉行孝道,他被封为代王时,生母薄太后跟随他住在一起。刘恒与母亲感情深厚,倾心地侍奉她,尽力让她感到快乐和满足。然而薄太后身体虚弱,常患病,连续三年都卧病在床。三年里,汉文帝每日勤理朝政,下朝后便衣不解带地陪伴在薄太后病床前,给太后煎好的汤药尝药,他总要亲自尝过才放心地让母亲服用,唯恐药饵失调。那些日子里,汉文帝往往通宵达旦陪伴在母亲身边,整日整夜的没法合眼。三年后,母亲的身体终于康复,他却由于操劳过度累倒了。汉文帝的仁义和孝顺感动天下人,加上他治国有方,国家一派兴旺景象,并与后来的汉景帝一起开创了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繁荣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