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学聆听了王宝寨老师开解的“《大学》与教育之道(七)”,经文如是: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一、经文大意
《诗经》说:“看淇水弯弯的河岸边啊,嫩绿的竹林葱葱郁郁。有位文采斐然的君子,像切像磋,像琢像磨。庄重啊威严,品德啊显赫,有文采君子啊,叫人啊永不能忘!”诗中的“如切如磋”说的是对待做学问;“如琢如磨”说的是对待自我修养;“瑟兮僩兮”是说他谦恭有戒惧;“赫兮喧兮”是说他仪表威严;“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是指他的品德高尚,达到了至善的境界,百姓们永不能忘记。
所以曾子引用了诗经里的一段经文来称赞一个君子。一个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自己为人处事不能偏离方向;而君子内在的为人处事的态度是恭恭敬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而外表很威严庄重。这也是我们上节课讲的诚于中而形于外。因为内在的修为,所以外表也是仪表堂堂,让人畏而爱之,让人崇敬。而一个君子做的事业有益于人民,他会让一方百姓永远去传诵他的盛名,永远不能忘怀,永远歌颂他,其根本原因就是盛德至善,他的德性太好了。德性怎么好的呢?是打磨自己出来的。
二、诚信的自修方法
诚信不是我们告诉孩子不要说假话,孩子就不说假话了。诚信是一种德,其实也是一个修练的过程,修练到最后,达到至诚至信。下面我们来看诚信的自修方法。
经典里告诉我们个程序,第一步是先切磋。切磋是什么意识呢?如要雕刻一个塑像,先得把这个石头,这个大料给拿出来,得用大的电锯给锯出来。这就比如我们一个人在修自己诚的时候,也就是先断一个恶。先切磋,就是把大的恶给断掉。《弟子规》里面也有一部分叫“信”,“信”这部分其实也是修养自己诚信的一些方法。什么叫错?什么叫恶?《弟子规》里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其实要先修自己的诚,就是改自己。“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我们要做到内心的诚,必须要改自己。改什么呢?先改大的,再改小的。大错其实就是恶,小错就是过,先断恶,再改过。断恶就是要像做雕塑一样,先把大料拿出来,这往往是最艰难的第一步。人走向改自己的第一步,是非常难的。我们学传统文化的老师们都有体会,我们过去不学传统文化的时候,什么问题都是向外求。都是求诸人,都是怨别人,不是求诸己。从“求诸人”到“求诸己”,是很大的改变,但是往往是不容易的。修养自己的恭敬诚信之心,那么先断自己的恶。恶是什么?是有心非。有心非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明知故犯,你知道这个事不对,还去做,就是恶了。做得多了,恶贯满盈。一个小偷,他肯定知道偷东西不对,杀人犯肯定知道杀人是不对,但是他去做了,这是恶。这就是说,我们一想,就知道这件事不该做。我们的过失有两种,一种是明知故犯,还有一种是我们发现不了,不知道这是个错误。做完以后,经别人一指点,才知道这是一个错误。有种恶是通过行为做出来,这是行为上的恶。还有一种恶是想了想,没做出来,这是念头上的恶。所以先切磋,后琢磨。琢磨是去掉这些小错误,包括念头的恶。先切磋,先断恶。断恶修善,就是先恶,再修善。你恶不断,就好比一个水杯,下面有几个漏洞,漏洞就是恶,上面灌水,就是行善。漏洞很多的话,倒了半天水,下面漏下去了。所以做了很多好事,不得好报,那是因为漏洞太多。就像我们说,行善积德是积福。积的福给漏掉了,做的那点好事,还不如漏的多。所以第一步,断恶,就是把这个杯子上的漏洞给补上。先堵上漏洞,然后再灌水。这些福善就能够聚积起来了。这就是第一步,断恶。恶是什么呢?就是伤害别人的行为。利己就是伤害别人,恶的言语、恶的思想,这是有心非,有意地伤害别人,有意地攻击别人,有意地想别人的不好。《了凡先生》时的袁了凡也是先梳理自己的恶,然后一条一条去断。我们也是,先梳理自己有意去伤害别人的言行有没有,有的话,梳理出来,一定一定要改。我们有些人是损人不利己,但好多都是为了自己而伤害了别人,而且有的时候这种情况是发现不了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经意伤害了别人。但是先切磋,断的是什么?损人也不利己,就是他他不顺眼,我就想给他使个绊,设个障碍,可能是出于忌妒,可能出于某种不良的心理,这是首先要改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琢磨,就是改过。无心非,名为错。没有心去伤害别人,而结果却伤害了别人。其实是利己,只要你起了自私自利的心,你不可能不伤害别人,只是轻重的问题。那么改过怎么改?断恶还好说,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我把害人的心都去掉,这还容易找。那改过呢?改过我们可以参照《弟子规》,《弟子规》里的孝、悌、谨、信,信这部分里就给我们归纳了如何改自己的过,其实也就是自私自利的心。从哪里呢?由于自私而伤害别人的过失有以下方面。
第一就是口过。言语的标准就是这一段: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这就是我们在言语上要避免犯的过错。《弟子规》的“泛爱众”这部分也讲到了言语,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既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这两部分归纳起来,就是言语要遵循的标准是什么,这里归纳得很全面,对照这些,就知道我们说话的确过错过多了。有的人很爱说话,聊大天,聊着聊着,就违背了《弟子规》,如“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我们从别人那里听说一个不太肯定的东西,可聊天的时候,不经意就把它说出来了。真的假的不知道啊,有的时候看说以后还变味,根据自己的意思,把它传出去,所以真的是言多语失,“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言多语失,这一句话说不好就伤害别人,有的时候不是直接的,是一个传一个,一个传一传,结果给人造成了伤害。所以要“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这是指粗言粗语,下流肮脏的话,这些就更不能讲了。我们有的时候,不太熟悉的人在一起还好,说话不敢轻易说,尤其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同学、朋友、发小、战友到一起,那就无所顾及,什么话都说。因为相互之间没有戒备心,很容易犯口错。“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轻易地答应别人,结果有失信于人。过去的古人非常讲诚信,一言九鼎。现代人怕教诚信教过了,把人都教傻了,没有的事。现代人不懂诚信,你能把他掰过来都不错了,绝对不会掰过了,成傻子了。掰过了它都会弹回来,所以诚信怎么教,都不为过。还有,“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有的人对这句话也有些看法。这是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啊?不是的!这是不挑拨是非,不论长短,不参与别人这些无谓的议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躲避责任。看到自己该做的事,要尽责,要敦伦尽分。而这些无谓的长短是非不要多管,议论到你了,或是问到你了,你可以开口。不问到你,你可以说都不说,解释都不解释。所以这个语言上要谨慎,所以一个人讲信,主要是在语言上。一言九鼎,说到做到。“泛爱众”里的这几句也很重要。“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有的人对这段话也有看法。说人有错误不能批评吗?不是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吗?可以的。其实这里是讲,别哪壶不开提哪壶。我们批评别人,要“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别人有错误可以批评,可以规劝。但是劝的前提是不要让他起怨恨心。如果你劝别人而使他起了怨恨心,那就不叫善相劝了。起怨恨心以后,不仅仅达不到他改过的目的,而且他对你起了怨恨心,他就开始远离你了,那么你想帮助他也帮不了了。所以人有短,不要揭,所以劝人要有智慧。心有私,不要说,可以善相劝,你不劝也不对。因为过不规,道两亏。要讲究方法,要入心。不能把人劝恼了,恼了以后,就更不好劝了。当一个人觉得你在羞辱他的时候,他就会恼怒。“扬人恶,既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这些都是言语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