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民师美文欣赏

时间:2021-08-31

  很久以来,想写一点与民教有关的东西。但因为历史很厚重,现实很难言。无法理清这中间的瓜葛和头绪,不知从何说起。近日,在平凉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中,一位授课老师在讲新课改以及教育改革问题时提到余秋雨老师的《十万进士》,我突然产生一种非认真阅读不可的感觉。因为在内心深处觉得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所带来的好处和弊端,造成了唐代以来无数家庭的喜剧和悲剧,在从小就观看的秦腔、京剧等戏剧和当代电视剧中一直上演,而范进和孔乙己的形象在脑海中是那样的栩栩如生。当代犹存的民办教师或者所谓代课教师的身上,似乎还保留着科举制度的阴影和范进、孔乙己的悲哀,我猜其实平时大家都这样想,只是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保持沉默。沉默的原因无非两种,一种是对体制的不满,但又人微言轻,只能无奈地叹息;另一种则是同情和轻视,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总之言及这个话题,没有一个人不头疼,没有一个人不愤懑。

  从中国古代教育的源头来看,大多数的民间教育史以私塾的形式存在和发展。而大多私塾的教学工作便由落第文人来承担,当然还有一些淡泊名利、不愿做官的清高之士或贬官为民的落魄文人。这种教育形式一直存在了几千年,这些私塾先生的薪俸由最初的柴米油盐集成到民国时期开始转为货币形式。最终留在人们脑海里的形象便是清贫、迂腐和酸臭,“百无一用是书生”便是最好的评价。

  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对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视,各解放区都非常重视教师的管理,采取了一系列的教育和管理措施,广设师范学校、短期师范学校或乡村师范学校,中学附设师范班,以培养所需师资。各解放区普遍对教师采取分级管理的办法。民办教师多为地方聘请。中小学教师实行聘任制。其实从那时开始,直到解放以后好长一段时间内,现代教育发展对师资的需求远远超过师范院校的供应量,特别是在贫穷落后地区和边远山区,民办教师的数量曾经是很大的,就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几十年间,民办教师支撑了贫穷地区和边远山区教育的发展,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些落后地区的民办教师数量依然占有较大的比例。而民办教师工作的学校相对来说大多是公办教师不愿去的地方。2006年3月27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说,2005年中国中小学代课教师约44.8万人,分布在农村公办中小学的约3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