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的优质课教案(3)

时间:2021-08-31

  第三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第二场

  1、周朴园和鲁大海相见后的对话,他们开始的对话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⑴ 周朴园在和鲁大海见面前,已经从鲁侍萍那里得知鲁大海就是他的“亲骨肉”,也知道鲁大海“鼓动罢工反对他”,但是他还要问大海“你叫什么名字?”“你有什么事吧?”这种明知故问的态度正表现了周朴园的思想本质。周朴园摆出资本家、董事长的臭架子对待大海,说明他对大海已不存在什么骨肉亲情,他们之间只有劳资间的阶级对立。

  ⑵ 鲁大海的简明回答表明了他作为罢工工人代表的鲜明立场

  2、周朴园是怎样对待罢工工人的?

  ⑴ 用金钱收买“少数不要脸的败类”,分化瓦解工人队伍。

  ⑵ 开除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鲁大海。

  3、鲁大海面对周朴园的种种卑劣行为是怎样表现的呢?

  ⑴ 坚信罢工是团结的,有组织的,斗争一定会胜利。

  ⑵ 揭穿周朴园的骗局,指出周朴园离间工人队伍是“卑鄙无赖的行为”。

  ⑶ 揭发周朴园残酷剥削、血腥镇压工人的罪恶,怒骂周家一群强盗。

  4、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周朴园是封建资本家的代表,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在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他们的对立冲突是必然的,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正是由于这一阶级根源,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才异常激烈,形成最本质的冲突。

  二、人物形象分析

  1、鲁侍萍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她正直、善良,但是在周公馆却备受和压迫。大年三十的晚上,被周家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痛不欲生,跳河自杀。遇救以后,一直挣扎在社会最底层,含着怨愤生活了三十年。生活磨炼了她,使她认清了周朴园的本性,勇敢地控诉周朴园的罪行。她以撕毁五千元支票的举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表达了她对周朴园的蔑视。她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见见我的萍儿。”表现出她那纯洁、崇高的母爱。

  鲁侍萍是一个下层劳动妇女,既善良温柔婉约,又不乏坚强。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始乱终弃之后,曾投水自尽,所幸获救,在接下来的上十年里,为了生计,鲁侍萍带着孩子流落他乡,尝尽了世间冷暖,终于使她逐渐坚强。三十后与周朴园不期而遇,她深刻的认识到周朴园的自私虚伪本质,拒收周朴园的钱。这表现了她对残酷现实的清醒认识。她心地的磊落及对周朴园的轻蔑和愤恨体现了她的尊严、骨气以及对命运的抗争。

  2、周朴园形象:

  周朴园是一个资本家,他做事冷酷无情,对人冷淡,并且十分虚伪。他似乎在深情地怀念“已死”的侍萍,他打听侍萍的坟墓并表示要进行修理,但当知道眼前的人就是侍萍时,他却签了一张五千块的支票递给侍萍,想以此来了结所有的事,这正是周朴园伪善丑恶心理的曝露,集中得表现了他得处世哲学。在他看来金钱能够解决一切,这不正是一个资本家应有的逻辑思维吗?

  许多人给周朴园的评价是冷酷、自私、虚伪,残酷剥削无产阶级的资本家。可我以为周朴园也是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他年轻时与梅侍萍相爱,本是一件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伟大爱情,他本是一个无阶级意识的善良的富家少爷,却因为被封建礼教下的门当户对和资本家的唯利是图意识所毒害,而逐渐沦为一个冷血的、始乱终弃的纨绔子弟。直至后来他逐渐习惯了资本家的不择手段,骗取名誉、金钱、地位。他自己也被教化成一个无情虚伪的资本家。但就在他已成为冷血动物之时,他却还保留着侍萍留给他的旧衬衣,旧家具以及相片。他残酷的性格背后,保留着一丝对年轻时爱情的留恋,周朴园的本性是善良的,却被封建制度所毒害,他既要赶走现在的鲁侍萍,却又保留着梅侍萍的相片,这本身就充满着矛盾。他受到现实中自身利益与内心深处真性情的强烈冲击,最后利益占了上风,要求他必须冷酷地对待现在的鲁家。周朴园也是可悲的牺牲品。

  3、鲁大海形象

  鲁大海是一个思想觉悟较高的工人。虽然他的斗争经验不足,但是他所表现出来的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三、归纳主题

  《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做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