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教案反思范文

时间:2021-08-31

  赵州桥和芦沟桥是我国古代石拱桥的典范,而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则以其深蕴的内涵、求实的科学精神、严密的逻辑层次、质朴而形象的表达成为事物说明文中的典范之作。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人民大会堂的技术审查和建造施工工作,对祖国的桥梁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热爱桥梁事业,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了桥梁建设和桥梁科学的研究中去,形成了对我国古代桥梁科学技术的全面认识和独特见解,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一书。他认为“在当时的世界上,我国的科学技术是领先的;在科学技术的竞赛场上,我国是得过锦标的”。而这种认识,正是《中国石拱桥》“说明我国的石拱桥是有光辉的科学成就,表现并歌颂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创造性”的思想来源,也是他写作此文的根本用意。透过作品那质朴的说明和淡雅的情致,我们分明能感受到作者流露出的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赞美、敬仰、自豪之情。

  文章中包蕴了丰富的史料和精当的举例,充分表现了作者广博的视野和求实的科学精神。他博览浩繁的史书典籍,忠于史实,亲自考察过赵州桥等多座石拱桥,研究了苏州的宝带桥、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等。茅以升十分爱好文学,有很高的文学素养,认为“文学中有科学,科学中有文学”,积累了大量的古代诗文和历史典籍中记载和描写桥梁的语句。这些都为他写作《中国石拱桥》奠定了厚实的科学、文学基础,而这也正是这篇课文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和生动的文学性的原因所在。

  自然简捷的框架结构和严密清晰的行文层次,使这篇课文具有了赏心悦目的建筑美和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课文整体布局是总分式结构,由总述到分述,由一般到个别。开头一段从总体上描述石拱桥的外形,给人留下整体的美感印象,并引出世界桥梁史上所有石拱桥的普遍特点。下面再说到个别:中国的石拱桥。这个过程是由一般到个别。然后又以“中国石拱桥”作为总说内容,以传统的石拱桥和建国后的石拱桥为分述内容进行说明。这种“总—分(总)—分”的解析式的框架思路,看似繁复,却有着内在严密的逻辑性,因而显得层次分明,整饬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