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呼吸作用课件
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水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在细胞内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产生能量的化学过程,是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具有一项生命活动。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来自生物体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的能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高中生物呼吸作用课件,希望对你有帮助。
名词:
1、呼吸作用(不是呼吸):指生物体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4、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语句:
1、有氧呼吸:①场所:先在细胞质的基质,后在线粒体。②过程:第一阶段、(葡萄糖)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细胞质的基质);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6CO2+20[H]+少量能量(线粒体);第三阶段、24[H]+O2→12H2O+大量能量(线粒体)。
2、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①场所:始终在细胞质基质②过程: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相同;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C2H5OH(酒精)+CO2(或C3H6O3乳酸)②高等植物被淹产生酒精(如水稻),(苹果、梨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高等植物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产生乳酸,高等动物和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①场所: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②O2和酶: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不需O2,;第三阶段:需O2,第一、二、三阶段需不同酶;无氧呼吸--不需O2,需不同酶。③氧化分解:有氧呼吸--彻底,无氧呼吸--不彻底。④能量释放: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高38ATP)---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2ATP)--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共放出196.65kJ能量,其中61.08kJ储存在ATP中。⑤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
4、呼吸作用的意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其它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5、关于呼吸作用的计算规律是:①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之比为1:3②产生同样数量的ATP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葡萄糖物质的量之比为19:1。如果某生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气量相等,则该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如果某生物不消耗氧气,只产生二氧化碳,则只进行无氧呼吸;如果某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吸收的氧气量多,则两种呼吸都进行。
6、产生ATP的生理过程例如:有氧呼吸、光反应、无氧呼吸(暗反应不能产生)。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内,形成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叶绿体基粒(光反应)、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高中生物必修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原理: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1、培养酵母菌(温度、氧气、培养液):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
2、计数: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培养液厚0.1mm)
3、推导计算
4、讨论:根据7天所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推测影响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探究原理: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基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闻、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探究目的:初步学会酵母菌等微的计数以及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绘制。
探究步骤:
(1)将10 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
(2)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中的培养液。
(3)将试管放在25℃条件下培养。
(4)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
(5)分析数据,。画出曲线
注意:①我们测定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在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培养测定的,与自然界中的数量变化有差异。
②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由于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 高中数学,因此必须在显微镜下计数,且我们不能正确计数个数,只能估算。
③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保证估算的正确性,减少误差。
④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 要固定。
⑤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表达和交流
(1)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图4—1 7所示的增长曲线
⑵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先增加再降低。原因是在开始时培养液的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等,使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
(3)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可能有养料、温度、pH 空间及有害代谢废物等
对话 互动 生动
摘要:本文主要从科学史和名著两个视角来探寻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生动性的切入,对广东省、吉林省、辽宁省500位高二理科生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告诉我们,学生对高中生物3个必修模块中所包含的科学史和名著这两大内容非常感兴趣,而且期待性也很高,这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紧紧结合这两个切入点,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
关键词:生动性教学;科学史;名著
生动性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同时,还能明显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把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1]
因此,深入挖掘教材中体现生动性的切入点,是一项有意义的课题。本文通过思考与调查,从科学史和名著这两部分入手,进行一些实证性的研究。
1.科学史方面
1.1 对教科书科学史内容的认同感
1.1.1 学生对教科书相关科学史的态度
为了了解学生对人教版高中生物教科书中出现的科学史的态度,对全体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