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时间:2021-08-31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贯穿全文的线索就是民不加多,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

  首先,了解一下相关背景: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是否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侯为了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心焉耳,尽心的论据是自己赈灾救民,且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因此提出疑问。我们先试从梁惠王自己标榜的尽心于国的表现赈灾救民入手分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赈灾救民是它最基本的任务,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自然等灾害面前不赈灾不救民的。实际上光赈灾救民不行,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杜绝或减少自然等灾害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是最大限度地调动百姓的积极性,使其乐其所为,这当然是仁政的具体表现。梁惠王自己也许确实是尽心于赈灾救民,但这实际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而已。而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也许是邻国之政真的没有梁惠王用心,也许是邻国采取了更好的措施或是运气的作用没有发生太多的自然灾害,因而也就没有太多的赈灾救民的举动,不管如何,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在梁惠王提出疑问的过程中已将自己民不加多的原因揭示出来了,因此孟子小试牛刀就解决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