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苏武传复习导学案(3)

时间:2021-08-31

二、文言知识点

  【通假字】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女:通“汝”,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始以疆壮出 疆:通“强”,强壮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偿 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位列将 古义:位;官位 今义: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 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 古义:亲近的侍臣 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词类活用】

  1. 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2. 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 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若: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3. 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雨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名词做动词,祭祀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特殊句式】 检查特殊句子的翻译

  1.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2.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设计二:评价性延伸

  前段时间,国家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教师提供参考观点

  参考观点一:

  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

  设计二

  理念:新课标要求加强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放课堂,让现代视觉与历史视觉融合

  方案:因此我设计了对苏武能不能称为民族英雄的评价性延伸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辩论,教师适当引导,最后可以补充

  目的: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评价其积极意义,逐步形成个性化阅读

  参考观点二: 反驳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人,一般是从民族英雄的定义出发,然后导出结论的至于民族英雄的具体定义是什么,人民群众不关心,但似乎专家的定义和广大群众的不一样是让专家修改定义,还是人民改变认识向专家看齐,值得探讨但是一般来讲,在诸多英雄称号中,诸如打虎英雄、抗洪英雄,民族英雄的称号是最高的,我想凡是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和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人,都应该称作民族英雄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和献身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关键内容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至敌我双方所以康熙给袁崇焕XXX,乾隆给史可法立祠,日本人给抗日英雄送葬因此,有人所说的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不利于民族团结,纯属无稽之谈、庸人自扰事实上,好象也没有哪个少数民族对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提出过异议,或觉得伤害了谁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后代乾隆还拜谒过岳王庙呢

  参考观点三: 如何描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看起来容易、做好却很难既要反映当时历史情况,又要反映中国地域和民族合并、共处、融合的演变,也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感情,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更微妙的是,太多去谈各民族间纷争的痛苦和少数民族被兼并的详情,恰好启蒙了少数民族和族群(甚至包括中国南方和边远地区)被兼并的意识,激发了他们对属于历史上外来民族(特别是汉族或北方民族)的怨恨,导引少数民族和地方的分离倾向从历史的处理来看,一个带积极性的做法,是承认民族之间曾经出现过压迫或掠夺与反压迫或反掠夺的历史,承认各民族有一些特有文化指出特有文化的有些方面丰富了中华民族但是,更加强调民族合并、融合、共处、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历史,更多去挖掘民族融合历史积极的方面和必要性老去挖历史伤疤,只能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间善意和兄弟情感淡漠,互相指责,相互的怨恨加深,引起民族大家庭的分裂如果说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们首先是汉族英雄,在当时反抗外族压迫和掠夺时,其事迹勇气令人敬佩在当今各民族共处和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人入侵时,可以发挥他们的精神但是,在描述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历史时,有必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感受,方法应讲究,需要微妙和成熟中华民族需要有理性包容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观,也需要属于各民族的民族英雄

【文言文苏武传复习导学案】相关文章:

1.赵普文言文导学案答案

2.《晏子使楚》文言文导学案设计

3.赵普文言文导学案

4.文言文《蜀道难》导学案

5.《苏武传》的导学教案

6.关于文言文《公输》的导学案

7.《鱼我所欲也》复习导学案

8.汉语拼音复习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