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要求怎么写(4)

时间:2021-08-31

  教后反思:

  这首诗教完之后,有一个苦恼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也可以说,是一个一直逼迫我追问的一个问题,而这节课更促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或者更明确一点说,如何在提高课堂容量的前提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之所以有这样的困惑,不仅仅因为那个长期以来困惑我们语文教师的老大难问题: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还因为心里十分钦慕许多语文教育大家高超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他们往往在一堂课内,既能紧扣文本,让学生在语言的大海中畅游,还能巧妙地、不露声色地引导着学生的思绪和情感在与文本建立的对话过程中纵横捭阖、潜滋默染。可是再看看自己的课堂,总是顾此失彼、捉襟见肘,三维目标的达成总让人遇到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尴尬。往往重视了语文知识的教学就淡化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语言品析得多了又有肢解文本之嫌,教师引导得多了容易贻人不重学生主体的口实,环节涉计得多了难免留人课堂零碎不整的遗憾。就拿这节课来说吧!作为一篇精读课文,我又想在一节课内通过深入品读语言来品析人物,又不想放弃对学生朗读诗歌的指导,两个方面都是需要大块时间重锤敲击的教学环节,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我越是想两者兼得,越是两个都没有抓牢,这是遗憾之一;培养学生读书质疑的能力,一直是我教学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节课显然也成了一个并不漂亮的“尾巴”,这是遗憾之二。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来看,渴望让学生在并不算长的时间内,从通过准确的语音、恰当的语速语调和节奏的变化到读出不同内容传达出的不同情绪,这个愿望显然有点理想化了,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达成这样的目标;“品读诗歌”环节,原先设计的赏析突显木兰女性性格和品质特点诗句的环节,应该是本课的一个亮点,然而由于前面朗读部分耗时太多而没有展开,这成为了我这节课最大的遗憾。我想,下次再教这样的诗文,如果把预习的工作做好,课上平衡时间,我会引导学生在这一环节品出精彩的。

  教学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正因为遗憾,它才吸引我不断前行,不断追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