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要求怎么写(2)

时间:2021-08-31

  二、教学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诗歌学习的有关要求主要有:“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些要求中突出强调了诵读在诗歌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也强调了学生阅读学习中与文本“对话”以及个性体验和解读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

  我关注到课文导读中有这样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值得教学者思考,“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评价这首诗歌显然不适合作为七年级学生的学习目标,但通过反复的诵读、品味,让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歌之后对人物形象有一个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对诗歌的语言风格有一点粗浅的理性感悟,我以为还是本课教学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的。

  结合以上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以下几点:一、让学生学会用准确的语音、恰当的语速和语调,熟练朗读以至能当堂背诵诗歌,要能读出诗歌不同部分的情绪变化;二、通过赏析精彩语句,学生能概括、评价出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品质和性格特点,并学习其身上表现出的美好品质;三、学习、了解互文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教学的重点在第一个目标,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掌握基本的读古诗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能背诵全文。为此,我将不断变换朗读引导的方式方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读、个人自由读、男女生分段读、全班齐读等方式,全面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课堂上充满朗朗的读书声。而互文修辞手法的学习以及结合诗文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品质和性格特点则是这节课的难点。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自主探究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学习的基础是自主,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导性的问题:尽管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给我们最直接的感受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英雄”的形象,但本文其实主要还是把木兰作为一个女性形象来刻画的,这从诗中哪些描写能表现出来呢?这个问题把学生头脑中建立在民间故事基础上的木兰形象和诗歌中的木兰形象一下联系了起来,使抽象的人物有了语言描写的依托,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搭建了思维的桥梁。当然,这个问题离开对诗文的深入品读是难以解答到位的,这就在无形中将教学的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我也将重点放在了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面,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活动和空间,让他们想说敢说,寻求个性的解读和情感体验,并要反观自身,把学习的收获和体验用于指导自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