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要求怎么写

时间:2021-08-31

  导语:木兰诗教学要求怎么写?你知道多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文本细读及学情分析

  《木兰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第二单元文章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除了本篇乐府诗外,还包括一首现代诗,一篇小说和两篇散文,作者囊括了古今中外的不同时期,比较有代表性。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它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全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按事件发展的顺序,繁简得当,构思精巧。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出征前,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用力,而是有详有略,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而本单元文章的学习要求主要是: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显然,这些教学要求对课标中三维目标都有明确体现,对于《木兰诗》这篇课文来说,以上几方面的学习要求都十分恰当。七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经验,具备了初步的朗读和赏析古诗文的能力,而且学生大多对“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有所了解,对学生来说,在此前提下学习这样一首乐府诗歌,不论从学习兴趣、情感期待还是从基本方法上都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不得不指出,当前普遍存在的现实是,学生不会读诗,尤其不会诵读古典诗文,这一点在农村学校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本节课我的教学重点之一便是引导学生学会诵读诗歌,要通过诵读感悟出古典诗歌内在的“美”,通过诵读让木兰这一形象从文字中“站起来”。同时,针对学生读书不爱质疑,不敢质疑的弊病,我将在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在他们充分诵读、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课堂最后安排一个学生自主质疑的环节,让学生的个性解读和体验有一个展示的平台。因为我认为,所谓学生不爱质疑,不敢质疑,根本原因还在教师,在于教师的引导不到位。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没有建立起和文本的深度沟通和情感交流,怎么可能去做创造性的解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