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要求怎么写(3)

时间:2021-08-31

  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是这样的:

  一、故事导入。由木兰替父从军的民间故事和美国迪士尼动画大片《花木兰》引入,让学生谈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喜欢木兰这一形象,你认为她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这一环节恰恰是课后练习四所提出的问题,把它放在课前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先建立对木兰形象的感性的粗放认识,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发起来,为接下来通过诗歌文字对人物的二度解读做好了铺垫。学生可能会说出诸如勇敢坚强、聪明机智、善良孝顺、善解人意等品质)

  二、初读诗歌。承接上面的对话,让学生结合书上注释,自由朗读一遍诗歌,然后试着复述一下故事情节。同时让学生说说故事分为哪几个部分。

  (复述的方式是:先让学生同桌互相复述,然后检查个别学生复述情况)

  三、美读诗歌。教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诗方法,包括准确的语音,恰当的语速、语调,变换的节奏等,要读出不同故事情节所表现出的情绪变化。朗读的方式要多样,通过方式的不断变化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朗读的欲望。

  (古人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教师的朗读指导不仅在于方法指引,更在于兴趣的引导。因此本课的朗读方式将是多样的,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读、教师领读、学生自由读、男女生分段读、全班齐读等,为了增强朗读的趣味性,增加学生对诗歌韵律的体验,教师可以提供配乐)

  四、品读诗歌。在以上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对诗歌内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此时再让学生谈谈:反复读诗之后,印象中的木兰和原先故事中的木兰形象是否有所不同了?此刻你印象最深的又是木兰的哪一种形象和品质?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诗文谈自己的理解。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木兰形象和我们原先民间传说甚至美国动画大片中木兰的“英雄”形象似乎有些距离,诗歌为什么没有着力去表现她“英雄”形象这一点呢?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情节详略的剪裁处理的用心所在,即思考:为什么对木兰去参军和回家乡两部分内容写得详细,而对战争的过程却写得很简略呢?得出结论:显然本诗主要是从突显木兰的女性形象的角度来刻画的。接下来安排学生从文中找出这样的诗句,并说说是如何突显其女性特点的。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发言,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包括互文、对偶、排比、比喻、夸张等大量修辞手法以及重复、排比、连锁、重叠等句式的利用,甚至民歌语言韵律和谐富于变化等特点,都可能涉及。当然,教学过程是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前提下的,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这几种修辞中又以互文为主,这从教材课后练习二的设计便能看出编者意图,其他内容均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意向、知识和能力基础来定,教师不必强行引导)

  (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亲近文本语言,透过语言挖掘隐含在其背后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对于木兰女性形象的突显这一点进行的分析,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上升到了文学欣赏的层面,这一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不知不觉中不但使木兰这一形象“站立”起来,也使学生受到启示、熏染和教育。)

  五、“我爱诗歌”。主要进行两项活动,一是鼓励学生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大胆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大家共同商讨解决;二是进行当堂诗歌背诵比赛,学生可以选取自己最喜欢的诗歌部分进行背诵展示,看看谁背得熟练,背得最有味道。教师顺势结课并布置作业。作业形式为:试着用第一人称,以木兰的口吻将诗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本环节的两项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读书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品质和热爱吟诵古典诗文的美好感情。古人说,读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罗素则说:“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课标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因此,我认为一堂课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思维应该成为教师的习惯。以背诵的方式结束本课学习,是想让诵读贯穿课堂始终,以此给学生强化这样一种认识:要学好诗歌,就应该反复吟诵,舍此别无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