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引思学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1-08-31

  “让学” 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教学理念,它直抵教学的核心和本质。接下来是CN人才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让学引思学习总结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让学引思学习总结范文

  “基于儿童立场”的课堂是基于尊重儿童的美好天性,是为了激发儿童的精神动力,努力让教学迸发智慧光芒的课堂,是推动儿童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创新发展的有益改革。“五让三引”课堂教学范式:坚持以学定教、为学设教、顺学而引的实施原则,目标让学生定、问题让学生提、活动让学生做、规律让学生找、收获让学生讲,课前引导主动学、课上引领互动学、课后引发灵动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指导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为了每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我们要走近儿童,研究儿童,根据儿童的成长特点,研究儿童的成长需求,丰富符合儿童特点的课程资源,选择适合儿童的学习方式,实施激励儿童健康成长的评价方式,重视回归童心、回应童心、引领童心,探索和设计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让课堂充满童趣,荡漾童心,丰盈儿童心灵,触动儿童灵魂,满足儿童成长需要,促进儿童自主发展、健康向上,享受成长,促进儿童由好学转变到乐学的理想教育境界。

二、理念解读

  1.“让学”:“让”是位置的变化,是重心的转移,把位置、时间、场所、机会,尽可能地让位给学生,让学生在愤悱、顿悟、建构的心理体验中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创造地学习、幸福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享受成长的快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2.“引思”:即通过“引思”达到“引学”之目的,其核心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引思”的方法在于点拨、引导、启发、唤醒,在聚焦学生思维能力、价值形成、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自觉迁移,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

  3.“让”与“引”的关系:“让”与“引”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一体。“引”是为了“让”,“ 让”才能实现“引”。“引”的智慧决定着“让”的深度,“让”的深度反映着“引”的智慧。最终目的是通过“让学引思、引学激思”,从而让学生达到“乐学爱思,会学善思”教学的理想境界。

三、实施原则

  1.以学定教:基于儿童,把课堂还给孩子

  以学定教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需求和意愿,确定合适的目标、内容、方法,把教师的思路与学生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使教学内容与方法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2.为学设教:回归儿童,把学习还给孩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了“学”,“教”应服务于“学”。课堂应确立以学生学习为“轴心”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幸福感。教师应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实现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为学设教的要求,落到实处就是“设教为学”。教学的设计核心要素是设计学生的学,所以备课的要素之一是备学法而不是仅仅是备教法。备学法的基本原则就是“五让”,课堂教学设计的一切出发点都应归结于这五个让。

  为学设教首先要做的就是研究让学生学什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什么,但又有所不同。研究学生学什么,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开始,要从学生学习的规律出发,研究文本解读,研究习题取舍,设计学生活动。只有学什么(教什么)考虑清楚了,研究怎么学、怎么教才真正有意义,如果要让学生最终学会什么都没有搞清楚,甚至弄错了,怎么教越精致可能情况越糟糕。从所以某种意义上说“研究让学生学什么比研究老师怎么教更重要”。

  3.顺学而引:放飞儿童,把成功还给孩子

  根据学生学习的状态和生成,教师捕捉教学的最佳时机,适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积极创设激发学生探究的问题情景,引领学生智慧学习,体验学习的成功,实现对预设教学设计的超越。

  如果说第1、第2分别是内容和方法层面的确立原则,那么第3顺学而引,就是策略层面的原则。这一原则更注重的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的创设和利用,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协作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科学处理。

四、基本要求——“五让”

  1.目标让学生定

  目标让学生定是推进分层教学的首要环节。学习目标是以学情为基点的,不同的学习个体在课堂上的学习目标应该是有差异性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上的基础性学习目标(共同目标),更应通过科学的引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自己在课堂达成的发展性努力目标(个体目标)以及阶段性发展目标。教师无视学情,主观代替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会极大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目标让学生定,会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感、归属感。

  教学实施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有认知水平,给足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的时间、空间;学习目标的确立需课前考虑,多调查了解学生的学情、基础,多组织讨2

  论;学习目标的呈现可以有基本统一的表达方式,也可以针对文本、生本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

  2.问题让学生提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现代课堂的重要任务。传统课堂的弊端正在于学生习惯于接受知识,不善于发现能产生新知识的有价值的问题。提问权还给学生,可以改善课堂对话文化,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课堂活力将不断增强。

  无论是对课堂学习有导向作用的主要问题,还是在课堂细节中生成的即时性、零散式的问题,都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学生提问要力求做到言之有物,不提空洞的问题;提问应与课堂学习紧密相关,注意提问的有效性,同时鼓励、包容提问的个性化。

  3.活动让学生做

  课堂上的各种学生活动(包括实验)是课堂不断生成的有效催化剂。活动缺失的课堂缺少真正的活力。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合作、探究、实践、体验才成为可能。

  活动要有充分的准备,对活动的发生要有预设;要突出主题,明确活动目标,让学生充分体验;活动的评价要及时、适切。

  4.规律让学生找

  规律让学生找实质上就是要重视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各门学科都有自身内在的学习规律,这一规律并非等同于教材或教学资料已经归纳形成的知识分类、公式、概念等,而应是一个动态、渐进式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过程,规律让学生自己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感受到探索和成功的乐趣。

  教师要给足学生找规律的时间,保证学生良好的探究心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予以必要的示范及指点;开展伙伴互助,合作学习,为找规律提供团队支撑。

  5.收获让学生讲

  学习收获的小结对于学习本身具有深化作用,教师包办代替会削弱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自己小结课堂学习所得,对梳理、概括、表达水平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引导人人在小组内讲学习收获,注重对典型发言的分析点评;学生交流收获的过程中力求使用具体可感的语言,切忌空洞无物;对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收获,教师应予以积极鼓励。

五、基本模块——“三引”

  1.课前引导主动学——学生小研究学习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先学”彰显了学习主体的角色,尊重学生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充分释放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这些都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积极倡导的。

  课前,教师要设计科学、有效的引学任务,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小研究学习”。给学生提供先想、先做、先学的空间与时间,积极主动地做好课堂学习的准备。教师在设 3{让学引思心得体会}.

  计引学单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水平,避免无效、低效的学习。要对学生课前小研究学习情况及时检查、反馈,准确把握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和自主发展水平,以便在课堂上实施差异性教学。

  2.课上引领互动学——学生小合作学习

  《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切磋,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效率。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学到知识,也可以在和同伴的相互学习中获得知识。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师生互动中,不仅要与学生个体交往(个别提问)及全班学生交往(集体回答),还要重视与学生小组的交往。生生互动则是强调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从教学过程的集体性出发,针对传统教学忽视同伴相互作用的弊端,着眼于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普遍性,将合作性的团体结构纳入课堂教学之中,构建以生生互动为基本特色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来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并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群性的协同发展。

  互动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小组成员建立“荣辱与共”的关系,明确自己的责任、任务分工,既要发挥个人才智,又要相互交流和帮助,只有大家都进步才算是共同学习;要制定措施保证课堂学习秩序;要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独立思考、分工合作、主动交流的习惯。要给予充足的交流时间,合作前,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以评促学。要欣赏学生的成功,让他感受成就;鼓励沮丧的学生,让他保住尊严;唤醒自卑的学生,让他发现自己;爱护出错的学生,让他多受启发。

  3.课后引发灵动学——学生小探索学习

  课后学习不仅仅是有巩固性、检测性作业,更应该是有拓展性、探究性的延伸。从学习程序看,课后是课堂学习的继续,引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从学习内容看,探究性学习根据自身的兴趣,自主选择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差异发展;从学习资源看,探究性学习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和个人经验都纳入其中,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