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草案送审稿)》全文(2)

时间:2021-08-31

  第三章 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预防

  第二十一条【合理产业布局与空间布局】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加强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布局论证,根据土壤等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区域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严格产业准入,禁止在居民区、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周边新建有色金属冶炼、焦化等行业企业,已建的应当逐步调整或者搬迁。

  第二十二条【未利用地土壤环境保护】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未利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合理开发未利用地,防止造成土壤污染。

  未利用地拟开发为农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评估,不符合相应标准的,不得种植食用农产品。

  第二十三条【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医药制造、铅酸蓄电池、橡胶塑料制品、危险废物处置等土壤污染高风险行业的环境监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当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以及工矿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确定并公布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定期对其用地和周边土壤环境进行监测,监测数据应当及时上传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

  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每年应当按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和监测规范,依法对其用地进行土壤环境监测,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四条【预防工业活动的不良影响】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以下措施,防止污染土壤环境:

  (一)采用清洁生产的工艺和技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二)配套建设污染处理设施并保持正常运转,防止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等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

  (三)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化学物品、固体废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物泄漏及转移;

  (四)定期巡查生产及环境保护设施、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生产过程中材料、产品或者废物的扬散、流失和渗漏等问题。禁止违法向土壤环境排放、倾倒有毒有害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等。

  按照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行业企业在拆除生产设施设备、构筑物和污染治理设施前,应当制定残留污染物清理和安全处置方案,报所在地县级环境保护、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建设项目土壤污染防治一般要求】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包含对土壤环境质量可能造成影响的评价及相应预防措施等内容。

  住宅、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调查、分析周边污染地块、污染源对项目的环境影响。

  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土壤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第二十六条【预防矿业活动的不良影响】

  矿山企业在矿山开采、选矿、运输等活动中应当采取防护措施,防止废气、废水、尾矿、矸石等污染土壤环境。

  矿山企业应当及时对尾矿库进行闭库或者注销,依法开展矿山生态保护与治理恢复。有重点环境监管尾矿库的企业应当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建立风险管控制度,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储备应急物资。

  第二十七条【预防农业活动的不良影响】

  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当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农用薄膜等农业投入品,禁止使用国家和地方明令禁止、淘汰的或者未经许可的农业投入品,严禁将城镇生活垃圾、污泥、工业废物直接用作肥料。

  鼓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环保型农用薄膜。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对盛装农药的包装废弃物、过期报废农药和不可降解的农用薄膜,应当予以回收,不得随意丢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储运和综合利用网络。

  灌溉用水应当符合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水利、农业主管部门加强对农田灌溉用水的水质监测。水质未达到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予以改善。

  从事畜禽、水产集中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养殖粪便、废水以及其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达到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后,方可排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海洋渔业等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畜禽、水产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监督、指导和服务。

  第二十八条【预防生活垃圾及其处置的不良影响】

  对生活垃圾实行填埋、焚烧的,场地经营者应当采取耐腐防渗、除尘等无害化措施,防止污染周边土壤和地下水。垃圾填埋场封场后,垃圾填埋场管理机构应当定期监测评估其对周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进行后期维护和管理。

  建设生活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场所的,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设置卫生防护距离。卫生防护距离设置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及时整改。

  第二十九条【预防危险物质的不良影响】

  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使用、经营和运输等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采取措施预防危险化学品事故,防止危险化学品向土壤环境泄露或者释放。

  危险废物的产生、收集、贮存、利用、运输、处置等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废物的扬散、流失、渗漏,禁止丢弃、倾倒、遗撒危险废物,避免造成土壤环境污染。

  第三十条【预防废弃物再生利用的不良影响】

  从事电子废弃物、废旧车船、废弃轮胎等再生利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采取措施预防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不得采用国家明令淘汰或者禁用的技术、工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引导前款规定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采用先进适用加工工艺、集聚发展,集中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第三十一条【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污泥的处理】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或者污泥处理处置单位应当对污泥进行处理处置,并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标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倾倒、堆放、丢弃、遗撒污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加强对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运营及污泥转移过程的监管。

  第三十二条【预防输油管、储油罐的不良环境影响】

  输油管、储油罐、加油站的设计、建设和使用应当符合防腐蚀、防渗漏、防挥发等要求,设施的所有者或者运营者应当对设施进行定期维护和监测,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