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草案送审稿)》全文

时间:2021-08-31

《广东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草案送审稿)》全文

  为了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防治土壤污染,制定了《广东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草案送审稿)》,下面是条例的详细内容。

  《广东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草案送审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立法目的】

  为了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防治土壤污染,实现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土壤污染防治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土壤污染,是指因人类活动或者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土壤,致使某种成分的含量高于国家或者地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而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影响土壤有效利用,危害或者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生态安全的现象。

  第三条 【工作原则】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综合整治、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政府责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土壤环境质量负责,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规划等政策,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财政保障,建立完善多元化资金投入和保障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土壤污染防治。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上级人民政府确定的职权,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相关工作。

  第五条【政府综合协调机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综合协调机制,建立由政府负责人召集、有关部门参加的土壤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协调和解决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重大问题和事项。跨行政区域的土壤污染纠纷,双方协调解决,不能解决的可由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协商解决。

  第六条【土壤污染治理产业培育】

  鼓励、倡导土壤污染治理市场化,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土壤污染治理市场化机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鼓励并培育土壤污染治理产业的发展,推动土壤污染第三方机构治理及其产业化,引导土壤污染治理市场化的健康发展。

  第七条【企事业单位责任】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防止土壤污染;造成土壤污染的,应当承担调查评估、风险管控和修复的责任。

  第八条【信息公开】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土壤环境的义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土壤环境信息、参与及监督土壤污染防治的权利,有权对污染土壤环境的行为进行举报。

  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风险管控和修复的责任主体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开有关土壤环境信息。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为公众行使以上权利提供便利及保障。

第二章 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

  第九条【行政主管部门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组织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信息化管理平台,监督管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风险管控和修复活动,依法开展土壤环境保护督查、执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对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制定实施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措施,组织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的调查、监测、评价和类别划分,负责组织农产品产地受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管控与修复,承担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和应急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负责污染地块的土地利用规划与用途管理,结合土壤环境质量加强土地征收、收回、收购、转让和改变用途等环节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结合土壤环境质量开展城乡规划论证和审批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垃圾污水处理主管部门负责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集中治污设施或者场所建设运营过程中的土壤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财政、水利、林业、卫生、科技、交通运输、安全监管、旅游、海洋渔业等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对土壤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条【政府目标责任制】

  土壤污染防治目标完成情况应当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责任考核范围,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分配等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十一条【土壤污染防治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环境保护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等,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土壤污染防治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十二条【土壤环境保护标准】

  省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制定或者完善土壤环境监测、调查评估、风险管控、修复等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十三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农业、国土资源、林业等主管部门每十年开展一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

  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农业等主管部门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食用农产品产地等土壤敏感区域至少每五年开展一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

  第十四条【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农业、国土资源、林业等主管部门建立统一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完善监测体系,加强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培训。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法组织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环境执法监测、环境应急监测等环境监测活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和安全调查、监测、评价和类别划分机制,重点加强本区域粮油、蔬菜、水果等食用农产品产地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第十五条【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林业等主管部门建立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全省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并进行动态更新,加强数据共享,发挥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在污染防治、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第十六条【土地用途改变及流转中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下列类型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拟收回或者用途拟变更为居住、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用地的,土地使用权人应当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

  (一)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医药制造、铅酸蓄电池、橡胶塑料制品等行业企业用地;

  (二)火力发电、燃气生产和供应、生活垃圾处理、固体废物处理、危险废物处置等设施用地;

  (三)地级以上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行业污染特征以及环境监管要求提出的其他需要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的建设用地。

  上述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已经收回的,以及重度污染农用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开展调查评估。

  未按照规定进行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的,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不得办理土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得办理用途改变或者土地使用权流转等相关手续。

  第十七条【土壤环境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通过调查、监测、现场检查或者接到举报,对有证据表明存在土壤污染隐患的地块,涉及建设用地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督促土壤污染责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权人,按照有关规定对该地块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涉及农产品产地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涉及林地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

  第十八条【土壤环境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的程序要求】

  土壤环境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责任主体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编制土壤环境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报告。涉及建设用地的,调查评估报告向社会公开后报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涉及农产品产地的,报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涉及林地的,报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现场检查】

  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他负有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对辖区内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实施现场检查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为被检查单位保守商业秘密。

  第二十条【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防治】

  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等,划定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区域。

  划定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土壤污染协同防治机制,制定并实施重点区域土壤环境综合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