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关于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汇报(3)

时间:2021-08-31

  三、加强残疾人保障工作的措施和打算

  残疾人仍然是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之一,残疾人事业发展任重而道远。目前,我市“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处于研讨阶段,在残疾人保障和服务方面,将重点突出“五个强化”。

  (一)强化各项保障,切实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

  1.保障残疾人全部纳入社会公共保障体系。将残疾人纳入扶贫开发大局的重点对象,推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残疾人扶贫攻坚战。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将残疾职工依法纳入基本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实现公共社会保障的政策全面惠及广大残疾人。

  2.保障残疾人享受更加实在的特殊救助。全面落实我市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联合民政出台实施方案,配合做好移交工作。不断完善对无就业条件的残疾人的各类特殊生活救助政策。对残疾人意外伤害险、大病补充保险进行补贴。对残疾学生和贫困家庭残疾人子女就学进行补助和奖励。逐步加大残疾人儿童康复、三助一免等项目救助力度,提高儿童康复、辅具适配纳入医保报销比例,减轻残疾人家庭负担。

  3.保障残疾人救助纳入社会公共救助体系。进一步落实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危房改造等特惠政策,多渠道解决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困难。全面实施持证残疾人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免费进入公园等政策,同时,在水电气、通讯、文体等方面为残疾人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补贴措施。继续开展为困难残疾人家庭募集基本家电家具活动,倡导“结对帮困”等社会活动,帮助改善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的生活品质,建立残疾人的最基本的托底保障。

  (二)强化创业就业,切实提升残疾人收入水平

  1.加强残疾人就业援助力度。依法推进按比例就业,对达不到比例要求的,严格依法征缴残保金,对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按规定予以奖励。采取资金扶持、贷款贴息、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措施,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开展残疾人职业介绍和残疾人职业能力测评等多种途径,帮助残疾人实现集中、分散就业和灵活自主创业。加快创业场地租金补贴等创业优惠政策落地,激发创业活力。充分发挥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基地效能,精准开展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

  2.拓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平台。加大政府主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将高品质的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畴,吸引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辅助性就业,帮助就业边缘残疾人实现就业。开发适合残疾人加工、市场有前景的劳动产品,承接公益性产品生产,探索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与正式就业的有效衔接。依托“互联网+就业”新模式,运行好残疾人产品网销平台,继续参加中残联“橙就未来”网络助残就业计划,将互联网与残疾人就业充分融合。引导和支持残疾人文化创业,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残疾人创意作品向市场化、精品化转变,通过电子网销、商区直销、景区代销等多模式销售,实现“培训-就业-展销”一体化工作模式。

  3.构建残疾人精准脱贫机制。科学分析和运用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调查结果,从源头上推动残疾人脱贫。扶持残疾人自谋职业,创建扶贫基地,消除创就业障碍。保障农村残疾人充分享受教育、就业、康复等各项保障政策、福利政策和惠农政策,帮助农村残疾人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大力宣传创就业先进典型,激发残疾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引导其争当各行各业标兵,实现人生价值。

  (三)强化资源整合,切实打造残疾人服务网络

  1.提升残疾人教育水平。着力完善“残疾人教育帮扶体系”,即贯穿残疾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各个阶段的帮扶救助。促进在普通学校开展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服务,拓展向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服务,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全覆盖、零拒绝;增加省二、三级儿童康复定点机构保有量,进一步规范机构康复与教育,构建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特融合、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

  2.完善社会防残机制。落实《常州市全面加强残疾预防工作的意见》,把工作重心前移,建立政府领导下的部门联动机制,做好残疾的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工作。建立综合性、社会化防控网络,形成系统全面、信息准确、方法科学、管理完善、监控有效的残疾预防机制。建立残疾预防宣传服务基地,开辟防残专题展示栏,定期举办残疾预防宣讲、防残技能培训等活动;继续开展校园脊柱侧凸筛查、视力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预防工作,打通残疾预防“最后一公里”。

  3.健全残疾人康复网络。完善和创新“互联网+康复”模式,依托社区卫生、养老服务机构和儿童康复机构,利用信息平台开展远程居家康复、专家在线指导、远程儿童康复教学互动等服务。提升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出台全市辅具适配实施方案,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加快先进辅助器具、无障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为残疾人融入社会创造良好条件。积极开拓辅具免费租赁等特色服务,满足不同人群需求,扩大服务面。

  4.推进残疾人安养服务。整合现有基层资源,着力打造“残疾人之家”,建成集托养、康复、辅助性就业、文体娱乐、辅具租赁等各项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机构,就近就便满足残疾人多样化需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在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和社区向机构购买残疾人托养服务,或者按规定予以补贴。因地制宜探索创办精神残疾人工(农)疗站、脊髓损伤者“中途之家”等新型社会助残服务组织。全面加强事前、事中监管,增强全市残疾人托养服务水平。

  5.优化残疾人文体服务。加强残疾人文体活动中心建设,建成集残疾人艺术展示、学习交流、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组织残疾人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全面推进残疾人文体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促进残疾人平等享受公共文体服务,提升融入社会自信心。组建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队伍,建立“自强健身示范点”,打牢群众性体育发展基础。开发适合残疾人的文化体育服务产品,促进残疾人主动参与社会活动。

  (四)强化环境营造,切实改善残疾人事业发展氛围

  1.营造更加优良的法制环境。在地方人大、政协换届中做好残疾人、残疾人亲友和残疾人工作者的推荐工作,保障其政治权利,突显主体地位。逐步建立以《残疾人保障法》为基础、《江苏省残疾人保障条例》等法规为配套的我市残疾人事业法规政策体系,形成依法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优良法制环境。继续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健全援助机制,切实为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鼓励并支持残疾人参与政治、经济、社会的管理,发挥主人翁作用。

  2.营造更加优良的舆论环境。围绕重大宣传日和残疾人重点工作,不断推出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宣传人道主义思想和现代残疾人观,宣传残疾人自强不息和扶残助残先进典型事迹,提高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营造平等参与、共享文明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鼓励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与全市人民一道共创共享全面小康社会。

  3.营造更加优良的无障碍环境。出台《常州市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办法》,全面推进我市无障碍城市建设。加大交通运输、银行、学校、公共建筑等重点行业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力度。认真执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真正使其落实到每一个规划。积极开展信息无障碍技术研发,推广残疾人信息交流无障碍技术和产品。逐步增加媒体的无障碍信息量,促进残疾人融入主流社会。广泛开展志愿助残服务,继续发展壮大助残志愿者队伍,培育各类志愿助残项目,建立志愿助残阵地,完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4.营造更加优良的社会参与环境。主动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突出服务职能,动员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助残公益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作用,扶持以服务残疾人为宗旨的各类公益组织发展,引导公益创投,规范其发展。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逐步建立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强化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实现对残疾人服务供给的放大效应。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动员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对残疾人事业捐赠,探索公共募捐、网络募捐等新途径,凝聚社会各方合力共同发展残疾人事业。

  (五)强化组织建设,切实提升残疾人工作整体效能

  1.打造现代化服务理念。残疾人事业是全社会的事,要用社会化和法治化的思路,综合利用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加大部门合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形成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切有利条件。

  2.打造现代化服务网络。坚持政府和社会一齐上的原则,主动融入智慧常州、常州政务大平台。上线运行残疾人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移动版,推广信息平台使用;增加残联微信公众号实用模块,加强人性化设计,扩大关注人群范围,实现为残疾人服务现代化和信息化。

  3.打造现代化服务组织。进一步巩固完善以残工委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职能,使各部门责任更加落实。加快基层残联建设,不断提升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组织动员社会助残组织和残疾人群体的能力,提高代表、维权和服务残疾人的能力,发挥残疾人和专门协会的重要作用,积极吸纳和留住人才,构建充满活力的残联组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