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众数的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认识众数的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P79(苏教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平均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

  2、让学生在初步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众数作出合理的分析与解释。

  一、复习引入。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扇形统计图,知道用扇形统计图可以看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的关系。扇形统计图用整个圆表示——

  学生:总数量。

  师:也就是说扇形统计图用整个圆来表示总数量,用各扇形来表示——

  师生:各部分的数量。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统计知识。

  二、学习新知。

  1、了解信息

  师课件呈现例2:这里是生物小组的同学用种子做发芽试验的情况。请你仔细看,然后把你了解到的信息告诉同桌。

  生看了一会儿,互相说了解到的情况。

  师:说完了?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在做种子发芽试验?

  全班齐说:有9个。

  师引导学生看屏幕:这些是他们试验的结果。一共多少个数?

  全班冲口而出: 9个数。

  2、计算平均数。

  师:能不能够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呢?试试看。

  学生迅速地打开练习本,认真地算了起来。(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让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板演,其他同学继续在练习本上计算。

  较多学生举手示意做完了。

  师:做完的同学关注一下你旁边的同学,如果他忘记怎么求平均数的,你提醒一下他。

  师收集了个别学生的练习本,准备用实物投影展示评析。

  板演的学生都做完了。(17×5+13+9+3+16)÷9

  =126÷9

  =14(粒)

  师:他算了一大轮,终于算出来了。

  师指着学生算式中的“17×5”:这个5怎么来的,你自己来解释一下。

  刚才板演的学生:因为有5个同学发芽的是17粒。

  师:算得126的举手。

  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举手示意。

  师:再平均分成——

  生:9份。

  师:每份是——

  生:14粒。

  师:做对的举手。

  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举手示意做对了。

  师:再看看这个同学的。

  全体学生把目光集中到电子白板上。

  师:也是14粒。

  师引导观察黑板和白板上两个算式:当然算式跟他不一定相同。

  一部分学生对白板上的解答存有看法。

  师再让学生重新审视计算过程。

  学生:13+9应该等于12。

  师引导学生把计算过程更正:计算要细心一些。

  3、认识众数。

  师:我们来想一想,用我们刚才算出来的这一个平均数14粒来代表这些种子发芽的整体情况,你认为合适不合适?

  学生一下子被问住了。师指着课件例2,示意学生根据数据思考。

  学生还是启而不发,

  师:用14来代表整体情况啊,能不能够?

  学生1:我认为用14粒代表种子发芽的整体情况不是很合适,因为超过14粒的有很多。

  师:多多少?

  学生1:多6个。

  师:9个里头有6个超过14,用平均数14代表整体情况,你服气吗?

  师:我也觉得不合适,9个里头已有6个超过14,看来要重新找一个合适的数据来代表这些种子发芽的整体情况了。

  师:现在我们把这些数据重新整理一下,并出示下表,并通过提问把表格填完整。

  发芽粒数17161393出现次数51111

  师:在这些数据中谁出现的次数最多?

【认识众数的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数学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2.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3.一年级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4.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5.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6.一年级数学统计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7.四年级数学《万以上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8.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