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魂征文范文

时间:2021-08-31

  2011年9月10日,第27个教师节那天上午,孙玉华老师家门前聚集着很多人,人群中有来自不同学校的老师,有佩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他们手持鲜花;有来自不同村庄的学生家长,他们带着书写着感谢话语的锦旗。震耳的鞭炮声响彻村庄。这是人们在向孙老师祝贺他光荣退休的场面。与他工作多年的同事们如数家珍地向人们讲述着一位乡村教师40年平凡而伟大的故事。

  1972年,小涧中学高中毕业后的孙玉华回到家乡刘庄小学,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从此他矢志从事教育事业,一干就是40年。刚开始代课时,刘庄小学几乎“散摊”,仅有的几间茅草屋教室东倒西歪。当时,孙老师每月的津贴只有六块钱。有人劝他外出找点事以养家糊口,时任大队书记的张文生劝他担任大队会计,他却说:“咱这个穷地方要翻身首先就得学文化,没文化没技术咋致富呢?”孙老师于同事们怀着满腔的热情,找东家劝西家,挨门挨家动员适龄儿童到校上学。开学了,他一心扑在了教学上。可家里生活困难,没人挣工分,自家的自留地也荒芜了。妻子劝他抽时间管管自留地,多打些粮食。他却说:“土地耽误了只是一季,耽误了孩子们上学可是一辈子呀!”妻子深深理解自己的丈夫,没有再说什么,自己包揽了家里家外繁重的劳动,让他安心工作。

  孙玉华一心扑在教育上,白天给学生上课,处理学校事务。晚上,他留下来辅导拉下功课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生走后,他还要在办公室里备课,批改作业,钻研教材。据护校的马洪臣老人说,孙玉华是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老师。

  在落后的农村,孙玉华家的日子难过,乡亲们的生活也不宽裕。许多孩子买不起笔墨纸张,不少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含泪离开学校,孙玉华看着心痛,他惋惜这些孩子,如果孩子不上学也就毁了一生,村子也就依旧贫穷。于是,他便从微薄的津贴中挤出一部分资助贫困生。至今受助学生蒋大鹏还记忆犹新,他说,他怎么也忘不了是孙老师资助他完成了小学学业。几十年来,孙老师究竟资助过多少学生,出过多少钱,没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