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和书的教学反思
导语:《爸爸和书》是1996年人教版和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4课的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爸爸”在生活艰苦的条件下,给“我”和“姐姐”买书的经过,希望“我们”成为热爱学习的人。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两篇爸爸和书的教学反思。
爸爸和书的教学反思(一)
作为二类课文,只有一课时,教材可训练的点很多,时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到文本最有价值的学习点,让教师驾驭课堂显得相对轻松,让学生的学习精力相对集中,提高课堂的效率,是我近期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还是有所收获的。
一、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保证课堂效率。
许多教师忽视教什么的钻研:忽视对文本的创造性阅读,忽视对文本的价值取舍,简单地把教材与教学内容划等号,简单地把教学用书中的教学目标等同于自己的目标;过于注重怎样教:讲究花样,注重展示才艺,追求新课程理念下的各种时髦,本末倒置,不求实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通过学习,了解《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珍贵的原因,使学生更加喜欢读书,热爱学习;了解爸爸对子女的关怀和期望,立志做个热爱学习的人;并有感情地读出人物的对话。而这三者在实际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样,就把课堂有限的时空集中在一个点上,保证了学习的高效。
二、找准课眼,统领全文,形散神不散。
语文教学可以在许多时候以一个“问题(话题、主题)”为核心,以显性的精神层面的活动,带动隐性的语言文字训练。能不能把问题(话题、主题)设计的跨度大一些,由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思考、讨论、咨询,通过归纳思考后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表述和展示呢?本课教学紧扣“珍贵”、“父爱”,让学生自学课文,寻找表现书珍贵的语句,感悟珍贵的深层次原因,并领会其中蕴含的深层的父爱。
我们现在的课堂缺的就是这样有思维广度、深度,能突出、突破文章重点的问题(话题、主题),或放任自流,还美其名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或设计巧妙,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发言踊跃,却流于肤浅。如果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能努力从中解读出能统领全文的课眼,教师就可以退居二线,我们的教学就可以轻松自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调动,何乐而不为?
爸爸和书的教学反思(二)
《爸爸和书》这篇课文关键是要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爸爸买书的艰辛及希望我们成为热爱学习的人,感受一家人对书的热爱。理解课文内容是教学的关键。
1、抓预习。
预习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预习时不仅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而且还要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2、抓提问。
通过预习,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子“尽管这本书很薄很薄,我捧着它还是像捧着一件珍宝似的”进行提问,让学生根据提问读读议议,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理解买书的艰辛。
3、抓板书。
在课上,充分利用好板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板书成为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一个辅助手段。
【爸爸和书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3.《爸爸和书》教案
4.爸爸和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