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认为北宋因王安石的变法而亡国,列宁则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历史上对王安石的争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那他所倡导的变法的失败,除了他在《游褒禅山记》当中表现出来的妄想狂的性格缺陷以外,还有没有别的什么原因呢?
我认为,至少还有他忽略了团队建设和变法过程中的执行力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团队建设。
在北宋以至于到现在,中国政府就从来没有发展出一个党治的组织使之具有执政党与反对党大家都公认的权力与大家都公认的责任,而是一直使用着将暂时失意的一方贬谪至外地去镇守边疆的方式来平息朋党之争。
在北宋时期的政府组织结构是:两院、三省、六部。
在这些机构当中只有户部(财政部)完全独立,直接对皇帝负责以外,其它各机构只供赠予空衔之用。通常情况下是宰相兼中书省侍郎和门下省侍郎,三省各侍郎和枢密院太尉构成知院,称为“知政”。后来被宋神宗简化为门下省管政策研究,中书省(宰相府)管发布命令,尚书省管执行。
这种简化了的流程也还算清晰,可是当时变法派和反对派两大团队的悬殊就太大了。我们来罗列如下:
变法派:
宋神宗(年轻气盛、雄心万丈的小皇帝);
王安石(个性偏激、刚愎自用的拗相公);
吕惠卿(声名狼藉的势利小人);
李定(母丧不奔、弹劾苏东坡的小人);
曾布(活跃的政客);
章惇(同苏轼先友后敌)
邓绾(典型的两面派,先后服侍吕惠卿和王安石);
舒禀(同邓绾);
王雱(王安石之子);
谢景温(王安石的姻亲);
蔡卞(王安石的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