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略鉴范文

时间:2021-08-31

  陶渊明生活在魏晋时期。魏晋人在坎坷的仕途上往返颠簸,但政治风云的变幻莫测、腐朽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社会的污浊混乱,终于逼使他们走上了与统治集团相决裂的道路,最后怀着满腔的愤懑不平,又重新回到了那时时令他们遐想、留恋的大自然的怀抱。他们“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他们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山水、田园诗派均滥觞于此期。陶渊明素有“田园诗人”之称,他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理解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的大部分诗作往往运用寄托和象征的手法,在他吟咏的“飞鸟”、“青松”、“孤云”、“秋菊”等自然景物中常常寄寓特殊的含义,使这些自然景物不再作为简单的物象进入诗歌,而成为蕴含诗人情感、心态的意象,从而形成特殊的诗歌意象系统。其中“飞鸟”这一形象又不同于其他的意象,它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化身,是诗人道德情操、人格精神的突出体现。

  鸟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意象,它的象征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的。《周易》之《中孚》、《明夷》、《渐》、《小过》等诗中均有鸟的影子,这里的鸟象征着坚贞自守的高尚情怀。《诗经》中的鸟意象更是不胜枚举。“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象征自由、和谐;“交交黄鸟,止于荆棘”,则暗示了不得其所的意味。而《庄子》“逍遥游”中高飞远举的大鹏,则是远大理想的象征。归纳起来,鸟的意象大概分为两类:一是追求宏大的境界,是经过拼搏后的自由;一是选择退守,是疏离主流群体的个体自由。这两种鸟的意象,陶渊明的诗中兼而有之,可以看作是其人生观转变的前后标志。陶渊明思想的转变可以以鸟意象一以贯之。“飞鸟”形象的探讨对我们研究陶渊明的历史时代背景,陶渊明的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提供了大量的事实依据。同时,对“飞鸟”形象的探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矛盾、复杂的思想性格,理解陶诗及其隐逸心态,同时也为全面探究魏晋士人心态提供一条线索。

  陶渊明的一生中始终贯穿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既表现为出仕和归隐的反复,也表现为归隐以后内心的苦闷和愤懑。现存的陶集中写“飞鸟”有14处,这些“飞鸟”形象陪衬、渲染、烘托着诗人的主观情绪,充分展示了他的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清晰完整地勾勒出诗人的情感轨迹和心灵历程。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与时事紧密相联,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环境的改变,几度出仕和归隐的经历,使陶渊明的思想不断地发生变化,其不同时期诗歌中的“飞鸟”形象也随之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正是诗人复杂情感的形象再现。下面就从陶渊明生活的不同时期着手对陶渊明诗中的“飞鸟”形象试作分析,以探索他的情感轨迹和心灵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