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一首抒写壮志难酬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向来脍炙人口。今选入九年级上语文版第六单元,是使用语文版《语文》的初三学生第三次学习苏轼的作品。学生喜欢苏轼,但由于年龄及生活积累的局限,使他们对于词的意境、内涵、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如何鉴赏难于把握。因此,我把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再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在在教学中,我以诵读为线,紧密联系理解和感悟两个板块:先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再在理解的基础上读顺,最后在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情感基调的基础上读出情和美来,学生、老师和词人达到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本课教学做到 “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也就蕴含此过程之中。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给学生形象具体的感官体验,通过投影仪、音乐的运用,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层次:
一、朗读词文,整体感知;
二、赏析字词,理解词义;
三、把握脉搏,读懂词情;
四、加深体悟,背诵全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积累了哪些写月亮的诗词?作者借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思乡怀念亲人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杨柳岸,小风残月。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夜院锁清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给学生一个支点,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