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后反思

时间:2021-08-31

  曾记得张定远先生在《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指出:“要大声读,反复读!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读!读才能让学生学到情操,把语言转化为自已的东些,获得知识,进行积淀,形成语感。”

  众所周知,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中秋绝唱,也是广为流传的词作,学生、老师都是很熟悉的了,在备课是时我也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如果不调整教学思路很容易让学生陷入已知疲惫。所以在备课之初,我就确定了以诵读促进理解,以对比深化理解的教学思路。

  那么如何来安排朗诵既能让学生学透课文而又不厌烦呢?我设计了这样不同层次的几个步骤:

  1、结合预习畅所欲言话最爱

  2、了解背景研读作品找根源

  ⑴、自由朗诵,整体感知;

  ⑵、聆听范读,比照仿诵;

  ⑶、揣摩研读, 用心品味;

  ⑷、深情齐诵,感受真爱。

  3、对比赏析探究延伸找真爱

  首先,是要给朗诵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能很快的进入文本状态。因此,我回避了很多公开课开课时用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导入的思路,而是直接发问:结合你的预习谈谈你最喜欢词中的哪一句?让学生真正自由地畅所欲言,老师不作过多地点评和干扰,说出自己预习时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然后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把全诗朗诵一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首词的大意,并让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理解,揣摩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和语气语调来朗诵这首词?这样让学生既对作品有完整的印象而又能直接进入文本。

  其次,老师在课件音乐的配合下脱稿给学生作示范朗诵。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设法下载了许多的朗诵,有网上的朗诵爱好者的,也有南京师范大学陈少松教授的吟诵,还有唐宋名篇朗诵会上的吟唱等等,但都似乎总觉得和学生之间有些隔阂,所以最终决定还是自己来现场朗诵。尽管我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不是很好(课后也有普通话好的听课老师跟我反映说字咬得不是很准,找朗诵带效果可能更好些),但我想这时学生需要的不是标准的普通话水平示范,他们需要的可能是这种激情——是与课文,与作者同喜同悲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