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烧书辞职的前因后果

时间:2021-08-31

  郭沫若为什么烧书呢?郭沫若为什么辞职呢?下面小编和大家揭晓郭沫若烧书辞职的前因后果。

  1966年的上半年,已经74岁高龄的郭沫若,忽然一改往日的凝重沉着,做出了两个令世人瞩目的异乎寻常的举动。

  其一是:1月27日,写信给中国科学院党委书记张劲夫,提出辞去有关中国科学院的一切职务。

  其二是:4月14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扩大会议的讨论中,作出检讨发言,说自己“以前所写的东西,严格地说,应该全部把它烧掉,没有一点价值”。

  当时“文革”还未真正发动,社会状态和人们的心理都远未达到后来的紧张程度。郭沫若何必惶惶然,举止失措,失去常态,又要“辞职”,又要“烧书”?原来1965年的下半年,在中国的学术界发生了一场很有影响的争鸣,这就是由郭沫若引起的兰亭论辩。他在发表的文章中提出,《兰亭序》文和《兰亭序》帖都是后人伪托的。

  郭沫若的观点,引起各方面的注意。当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章士钊对郭沫若的观点持反对态度,又有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了一篇《〈兰亭序〉的真伪驳议》,对郭沫若的观点提出反驳。但高二适的文章投到报刊后未被采用。高二适就把文章寄给了章士钊,要求向毛泽东推荐。毛泽东收到章士钊的信以后,在7月18日给郭沫若写了一封信,推荐高二适的文章。郭沫若遵嘱把高文推荐给《光明日报》,于1965年7月23日刊出,并在《文物》1965年第7期同时发表。

  另外,毛泽东还把复章士钊的信也一起寄给了郭沫若。信中有这么一段话:“各信及指要(柳文指要)下部,都已收到,已经读过一遍,还想读一遍。上部也还想再读一遍。另有友人也想读。大问题是唯物史观问题,即主要是阶级斗争问题。但此事不能求之于世界观已固定之老先生们,故不必改动。嗣后历史学者可能批评你这一点,请你要有精神准备,不怕人家批评。又高先生评郭文已读过,他的论点是地下不可能发掘出真、行、草墓石。草书不会书碑,可以断言。至于真、行是否曾经书碑,尚待地下发掘证实,但争论是应该有的,我当劝说郭老、康生、伯达诸同志赞成高二适一文公诸于世。”毛泽东在信中对章士钊要进行世界观的批评,且属于阶级斗争问题,出语惊人,掷地有声,是信中最有分量的部分。毛泽东向一位党外人士打招呼,要对他进行批评,已属鲜见。又费周折把这封信送给郭沫若看,在让郭沫若知道自己对高文看法的同时,却又有意无意地向他透露了另外一个信息,这实在是有些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