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教育论文
摘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当前中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中职学校要着力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制度措施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和学生管理机制创新。
关键词:中职学校工学结合模式创新
一、现行中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综述
1、配套的运行机制尚未健全。
工学结合缺少管理体制、教学制度、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支撑,企业单位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成为模式实施的一大障碍;而政府又没有鼓励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专项经费,因此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往往处于完成任务和勉为其难的被动地位。
2、课程及教学模式改革滞后。
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大多是由国家统一规定,没有体现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没有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没有体现职业教育以发展技能为主的本质。有的陈旧落后,难以适应科技发展与职业提升的要求;有的太过高深,不适应学生的实际学力;而大多数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重理论轻技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另外,中职学校师资薄弱,教师理论教学有余而实验经验不足,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灌输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可持续发展空间小。
3、学生教育管理措施不到位。
中职学校实行工学结合后,学生处于半工半读状态,其思想品德教育、实习管理等问题将会增多,难度将会加大,如何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改革和创新学生管理办法,也是学校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
1、注重管理体制的创新,建立起适应新模式的'运行机制。
(1)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宏观调控与管理作用。政府要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政策倾斜,增加地方财政对中职教育的投入,要为中职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秩序,又要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企业和中职学校联合办学,形成多元办学途径,促进职业学校与产业部门和企业一道,共同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向新的阶段。
(2)实行教学管理改革创新,完善教学管理体制。
一是进行学制改革,把全日制与半工半读制结合起来。学校可把三年学制分为两段:第一学年全日制,在校学习;第二、三学年半工半读制,在企业边工作(包括实习)边学习。时间安排上要适应半工半读模式,学生入学后,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学习基础课程和共同课程,第二学期学生按照本人志愿,自主选择某一模块开始专业学习。学习合格后,第三学期到已经联系好的企业进行带薪顶岗实习。第四学期回到学校进行其他工种的学习,合格后,再到企业进行带薪顶岗实习。依此类推,直到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内容,达到毕业要求为止。
二是实行分阶段完成学习任务,把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结合起来。为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和企业用工制度的规定,学生两年学习期满,考核合格,先发放相关职业证书,让学生顺利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凡继续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坚持边工作边学习,考核合格后在三年学业期满时颁发相应的毕业证书。
三是把原本在校内实施的专业课程,放在工厂的真实环境中进行。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结合生产实际,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工作安排选择白天或晚上参加集中授课,可解决学生“工有余”而“学不足”的问题,保证专业理论课的授课量。同时,通过顶岗实习,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校企联合培养学生,既缩短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也实现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逐步成长为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的目的。
四是实行弹性学分制。
学生按规定修满学分即可提前毕业,同时也允许和鼓励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学生就业或创业阶段可将学分存入学籍档案,一定年限内积分达到要求即可拿到毕业证书。 (3)改革评价机制,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要加强评价机制的改革,逐步建立双重的评价体系,即由学校和社会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学校方面重在职业道德结合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可以采取用以班为单位进行评定的办法,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考评;社会方面通过实习由企业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评定。
(4)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工学结合的实施条件。学校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培养学生顶岗技能的需要。在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之前,由于没有能力顶岗,企业不可能允许学生在生产岗位上有太多的实训时间。二是吸引企业的基础。学校实训基地如果具有生产性功能,行业、企业才会把产品放在学校生产、加工;学校实训基地如果配备有良好的生产性设备,行业企业才会把员工放在学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甚至可以把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技术服务中心,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技术开发,学校为行业企业解决实质性的技术问题,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校企互惠双赢的长效机制。
2、深化课程体系创新,加大教学模式转变。
(1)中职教育教材体系创新。在选择与使用教材的时候,一定要紧密结合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定位特点,坚持“理论够用,技能实用”与“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要删繁就简,面对实际,讲求实效,不拘泥于现行的规定教材。在教学和课堂实践过程中,应鼓励教师结合市场与学科的实际,不断提高教材的实用性与技能化程度。
(2)加大教学模式改革的力度,以更好地适应工学交替的需要。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中职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困难家庭,希望及早学成就业、挣钱脱贫。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学校必须对教学的各个环节作必要调整,让学生学得进、用得上。学校可以按照企业需求,改变原来固有的课程设置模式,设置基础课程、共同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1∶1,即半天理论半天实践课程,并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保持同步,实践课程的操作内容达到与企业的生产作业接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在学习基础课程和共同课程的基础上,把专业课程细化,按照分类,实行单一模块强化学习。在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后,学校与劳动技能鉴定部门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取得该模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3、学生管理机制的创新,适应工学结合模式。
(1)申请制度。申请参加“工学结合”实习的学生应由个人提出申请,必须取得家长或监护人同意,并与学校签订协议书,要明确学生、家长、学校和企业的权利、义务及企业补助学生经费的使用办法及管理。
(2)安全教育制度。在学生未进入企业工作岗位前,学校和企业要安排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帮助学生熟悉工作防护设施,对学生进行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受到人身伤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3)建立“三导师”制度,即班主任(辅导员)、实习指导教师(专业教师)、师傅(企业技术员)形成“班主任——实习指导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的管理网络,共同管理学生。在工作中,专业课教师既是班主任,又是生产实习的指导者;企业技术人员既是企业的生产员工,又是学生的实习指导教师。整个管理网络各司其职,每天有记载,每周有考核,每月有评估。
(4)学习成绩考核和学籍管理制度。结合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学分管理要求,根据学生参加企业实习的具体项目,建立起相应的考核方案,把学生的实习工作和参加的学习折算成学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管理。同时,还要积极研究学生在学校、企业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的不同,按照学校和企业所承担教学培训的实际,逐步建立实行学校学籍和企业学籍的双学籍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07,1:43。
[2]潘玉山中职校“教产结合”的定位误区与破解之策《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20,(6)。
[3]徐世军“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组织与运行机制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4)。
【中职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教育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