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尝试思考论文

时间:2021-08-31

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尝试思考论文

  摘要:德育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活动时促进德育生活化,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连。通过这种方式将德育融入到学生生活当中,与家长共同管理学生日常生活,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逐渐自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渐提升道德品质。从关注学生情感、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以及联系家长等方面出发,尝试如何促使小学德育教学生活化。

  关键字:德育观念;生活化;行为规范;专题活动

  传统小学德育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以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为主,轻视实践的作用。导致大多数的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并不明白德育的重要性。最终学生只能学到一些没有生命气息的道德原则。为了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使学生主动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教师应促使德育生活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真正做到德育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一、教师应转变德育观念

  为了促使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自身落后的、陈旧的观念。大部分教师的传统观念认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自己是“传道授业”的“解惑者”,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而新课程下的小学德育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而并非教师,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解惑”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是和谐的。所以,现阶段,小学德育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转换落后的观念,认识到自己与学生之间是交互关系,自己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发展、完善美好的人性,而学生也会帮助自己获得进步。当然,教书与育人同等重要。在传统教学活动中,一部分教师忽略了育人的地位与作用,只是将教书作为自身的责任。这种理念严重影响了小学德育教学生活化的进程,降低了德育的效率。所以,教师应将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有机结合在一体,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德育的地位,为推动德育教学走向生活化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平衡结果与过程两者之间的关系,在重视过程的同时兼顾结果,而不能“本末倒置”只看结果,忽略过程。

  二、教师应制定日常行为规范

  小学生好动、爱闹,这是小学生的天性也是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开展德育活动不能完全扼杀学生的天性,也不能完全“纵容”学生,让学生按着自己的性子来学习。为了推动德育教学的生活化进程,教师应该制定日常行为规范,明令禁止学生去做,他们本不应该做的事情,并利用日常行为规范来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生活活动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教师在推动德育生活化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勤劳节俭、保护环境、将保护校园环境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小学生喜欢随意乱扔东西,不爱护花草树木,浪费纸张等。这些不好的习惯会阻碍学生进步和发展。所以,教师因观察学生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根据他们的日常行为举止制定相应的规范,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推动德育教学生活化。例如,规范中应包括:爱护班级卫生,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及时举报踩踏花草树木的事件,多植树;礼貌用语,不粗鲁对待他人,学会转换视角看待问题等。教师只有制定完备的日常行为规范,才能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达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三、开展德育专题活动

  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和学校。他们并没有充分的时间接触社会,从社会上学到知识。而传统的教学活动局限在课堂上,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只能从有限的课本上获取知识,不能真正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教师应定期在班级组织德育专题讲座,将“形同虚设”的班会变得有意义,有价值。教师可以结合本班的特点,设计相应的主体。例如,有的班级的学习氛围浓厚,但是大部分的学生都只看重自己的利益,大都埋头学习,不考虑班级的利益。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开展“班级是我家,我与班级共进退”的德育专题班会,让学生纠正错误的“自私”思想,认识到班级的荣辱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向学校申请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拓宽德育教学的空间,让学生在室外活动中感受到德育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将课本中的'德育延伸到学生生活中的德育,激发学生在切身体验中进行对德育的思考。四、教师德育活动应与学生家庭教育相结合学生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家庭的教育。为了真正将德育还原到学生的生活中,教师需要将德育活动与学生的家庭教育相结合,多与学生的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并将家长反馈的信息作为完善教学内容的依据。当然,教师还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到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让家长观察学生在学校的表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拓展德育教学的空间,利用家庭与班级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学生“表里如一”。学生在班级中的表现也会成为在家的表现:学生不单单在班级中礼貌用语,还会在家庭中学会感恩;学生会在班级中互帮互助,也会在家庭中帮助自己的父母。这种德育生活化,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促使德育生活化的过程中应格外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并创新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育人环境中自主学习道德知识,规范自身行为。当然,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既包括家庭又包括学校,教师还应将德育生活化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中,与家长一起“教书育人”。从而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空间中得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戴赛珍.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初步实践[J].考试周刊,2009,(23).

  [2]胡静.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小学德育的一点感悟[J].辅导员,2011,(10).231

【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尝试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1.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

2.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思考论文

3.小学德育教学主题论文

4.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论文

5.小学德育教学论文

6.小学教师教学德育论文

7.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生活化”的几点思考论文

8.小学数学教学德育渗透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