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教育心理学被广泛地研究并运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J Piaget关于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3~6岁的幼儿其认知属于前运算阶段,即前逻辑阶段。这一阶段幼儿认知的主要特点包括:幼儿行为相较于感觉运动阶段更为内化,出现语言并通过示意行为对事物进行表征,但作为主体的幼儿并未形成逻辑思维,无法针对事物表象作出逆运算,其思维可归纳为:表象、原始和混乱,自我中心思想是该阶段的突出特点。幼儿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导致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幼儿教师身心素质的高低,提升幼儿教师身心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则是其对自身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而对作为教育理论核心的教育心理学地解读,就成为了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将通过对行为主义学派的讨论和解读,探讨教育心理学在幼儿教育(3~6岁)中的运用,以期在奋斗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洪流中,为幼儿教育事业的促进和发展,贡献微薄力量的目的。
一、行为主义教学方式的反思与探讨
通过近年来无数教育工作者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可以发现行为主义教学理念程式化、数据化的执行标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受学对象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陷入了还原论和机械论的深渊。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过程被程序化、公式化,解释世界的方式方法被单一化,教学方式被反复总结和提炼,形成固有模式;另一方面教育对象不可避免地被置于封闭式教育体系中,被动地、盲目地接受知识、认知世界,教科书式的答案成为评判对错的唯一标准,其发展与成长被量化、数据化。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停滞不前,无法获得创新与优化。
但是彻底否定、摒弃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体系,笔者认为又有些矫枉过正了。在这里,笔者经过自身教育实践,针对学前儿童,尤其是3~6岁的幼儿,浅谈一些行为主意教学方式的优势。
3~6岁的幼儿,其行为阶段处于前逻辑阶段,缺乏完整的逻辑思维能力,认知世界往往以表象为主,无法将外在表征和内在认知统一在一起。至关重要的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行为开始向具体逻辑阶段转变,如何正确地加以引导,促使两个认知阶段的顺利衔接,帮助幼儿逐渐形成逻辑思维,促进其心智发运,这是值得我们每个幼教工作者思考的。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适当地行为主义教学体系中的一些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强化是非观念、促进身心发育。下文将主要通过五种教学技巧讨论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运用。
(一)强化的运用
强化的理论基础在于“刺激-反应”过程后,良好的结果对幼儿的再次刺激,譬如说幼儿在午休后在老师的提醒下自己穿好衣物,整理好被子,获得了老师口头的表扬、或是赞赏的眼神,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愉悦感,这种愉悦感刺激幼儿在第二天午休后,在不需要老师提醒下主动穿好衣物、叠好被子,以期能再次获得老师的`赞扬,甚至在此基础上,这种对被老师表扬的渴望促使幼儿良好表现的行为衍生到打扫卫生、完成手工等其它方面,都可以认为是一种强化。在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之前,强化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尽管批评同样能带来强化的效果,但是实践证明消极的强化容易造成幼儿对学习过程的抵制,这就要求我们幼教老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长处和进步,积极加强“刺激-反应-良好结果的再刺激”过程,直到幼儿形成条件反射,获得良好的习惯养成。
(二)系统脱敏疗法的运用
系统脱敏疗法主要针对冲突对立的两种情绪和行为,其理论基础是经由条件学习而获得的结果,可以通过反条件的方式让学习解除。譬如幼儿面对新事物紧张情绪的克服,可以按其紧张程度进行排序,如一个人在老师面前唱歌、在几个小朋友面前唱歌、直到在全班同学面前唱歌,先从紧张感最低的情况开始实施,直到幼儿感到紧张无法完成即停止,重复这一过程,循序渐进地诱导幼儿克服紧张情绪,锻炼其表达能力。
(三)塑造的运用
塑造,在某种意义上和强化是一致的,其区别在于强化针对的是一个行为,而塑造是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强化达到最后的目标,例如在上课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幼儿“坐不住”在教室里玩闹的情况,此时有经验的老师不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批评制止,而是在幼儿玩累了以后,回到座位上时加以表扬,然后逐渐提高难度,在幼儿在座位上坐的时间变长后再给与奖励,直到幼儿能够专心听课。
(四)模仿与预演的运用
观察和模仿是最简单的学习方式,也是该年龄段下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我们往往发现幼儿存在滞后模仿的行为,在模仿客体消失后幼儿按照主观想象对其进行模仿,比如模仿大人打电话的手势和内容,将洋娃娃当做小孩加以照顾等。我们老师可以根据这一现象,利用观看录像、扮演各种职业等方式,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模仿对象与环境,帮助其完成学习过程。
(五)代币制的运用
严格意义上讲代币制并不能算是一种教育方式而是教育辅助工具,比如发给表现良好的幼儿颜色鲜艳的卡通贴纸等,在幼儿获得精神奖励时辅以物质奖励,可以简单有效地加强对幼儿的刺激作用。
二、小结与展望
行为主义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理论体系,其诞生的时间最长,经历实践的时间最长,虽然过度使用会极大地扼杀老师和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在适度使用的情况下可以快速有效地帮助幼儿学习成长。我们幼教工作者既不能盲目照搬书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也不能将之视为洪水猛兽,弃之如敝履。中国有句古话叫“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就像我们教给幼儿的画笔和纸,只有让他们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他们,才能使他们画出自己五彩绚烂的人生。如何在新“教纲”的指导下,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探索出有效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幼儿健康成长的同时又充分调动起他们的主动学习的兴趣,是我们每一个幼教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浅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