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的翻译及作品欣赏

时间:2021-08-31

关于《太史公自序》的翻译及作品欣赏

  【作品介绍】

  《太史公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之本末。从重黎氏到司马氏的千余年家世,其父司马谈重老庄之学术思想,司马迁本人成长经历,继父志为太史公,及其著述《史记》之始末,无不具备于篇中。但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叙写司马迁千余年家世,不过数百字,而系次井然。耕牧壮游,磊落奇迈的倜傥少年形象跃然纸上。父子执手流涕,以史相托付,场面又何其凝重。草创未就,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又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特别是作者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对儒、墨、名、法、道及阴阳六家的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指陈得失,有若案断,虽历百世而无可比拟。

  【原文】

  太史公自序

  出处:《史记》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①:‘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而能绍明世,正《易经》,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②?’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③。”

  【注释】

  ①先人:指司马谈。②本:以……为本,以……为根据。③让:辞让,推辞。

  【原文】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①:‘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②。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③,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④’。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⑤,下辨人事之纪⑥,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⑧;《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⑨,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豪厘⑩,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11)。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12)。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13)。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14),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15),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注释】

  ①董生:董仲舒。②壅:阻挠。③是非:褒贬。以是为是,以非为非。二百四十二年:指《春秋》所记历史时间。④引语见《春秋纬》。⑤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⑥纪:法度,准则。⑦经纪:安排,料理。⑧风:风土人情。⑨据清梁玉绳《史记志疑》统计,《春秋》经传载弑君三十七,亡国四十一。⑩豪:通“毫”。(11)贼:杀人者。(12)权:权变,变通。(13)此句意谓被修史者加上不实之罪名而不敢予以否认。《左传·宣公二年》载,晋灵公不君,晋大夫赵宣子赵盾上谏不听,反而三番两次地要谋害他。赵盾的堂弟赵穿攻杀灵公。史官董狐以赵盾在事变发生时,未能逃出国境就又返回,回来又未诛伐赵穿,故书其事曰“赵盾弑其君”。对此,赵盾虽也感慨一番,但终于蒙受弑君的罪名。孔子称他“为法受恶”,并为他未能出境而感到惋惜,盖出境即可避免这种罪名。被:蒙受,遭受。(14)君不君:君不象君。下“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句式结构仿此。(15)犯:指被臣下所干犯。

  【原文】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①,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②,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注释】

  ①垂:流传。②咸:都,全。各序其宜: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序,依次序排列。

  【原文】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①。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②,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③,封禅,改正朔④,易服色,受命于穆清⑤,泽流罔极⑥,海外殊俗,重译款塞⑦,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恥,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⑧,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注释】

  ①唯唯,否否,不然:自谨的应答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是,不不,不对。”②至:极。③符瑞:祥瑞的征兆,吉兆。④改正朔:修订历法。正,一年的开始。朔,一月的开始。正朔,即一年的第一天。⑤穆清:指天。⑥罔极:无边,无极。⑦重(chóng,虫)译:辗转翻译。款塞:叩塞门。⑧堕(huī,灰):毁坏。

  【原文】

  于是论次其文①。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②,幽于缧绁③。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④:“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⑤。昔西伯拘羑里⑥,演《周易》;孔子厄陈蔡⑦,作《春秋》;屈原放逐⑧,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⑨;孙子膑脚⑩,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11);韩非囚秦,《说难》、《孤愤》(12);《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13),自黄帝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