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的教学片段(4)

时间:2021-08-31

  (全班鼓掌。)

  师:(小结)春天带给人万千遐想,充溢着蓬勃生机,但“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踪”,春天也是难以持久的,生命也是短暂的,“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让我们珍惜青春年华,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愿春天般的心情伴随着我们的成长!

  【评析】(林泳生)

  传统的语文教学,承受了诸多的“清规戒律”,失去了其应有的自由驰骋的空间。叶老师教学的《春》这一堂课,则贯彻新课程理念,尝试着为语文教学“松绑”,具体体现如下: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这样一种说法:你我各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你我还是各有一个苹果;你我各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你我却有了两种思想。这很形象地说出了合作学习的好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共同解决。正所谓:“水本无波,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思想与思想碰撞出的智慧火花在课堂上竞相绽放。课堂上留下的不是句号,而是问号。

  2、珍视学生真实的独特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正如叶老师评点学生时所发之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阅读中,有着各自的焦点,其理解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授课老师非常可贵的一点是能打破教参和标准答案一统天下的局面,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允许学生自由表达。

  3、呼唤真语文的回归:

  知识技能教育无疑是重要的,但若把目光仅局限于此,语文课成了知识技能的传授课,那么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知识的“仓库”。一篇精美的文章被肢解成一个个题目,学生可能因此掌握了“知识”,却失掉了兴趣、激情与灵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上,品味优美语言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独特的生命感悟,进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并最终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此外,这堂课所体现的新型师生关系也颇值得一提。教师以真诚的话语、宽容的态度、赞美的言辞、友善的微笑,让学生处于跃跃欲试和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