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议论文:语文的历史使命(3)

时间:2021-08-31

  在这漫长封建时代里,语文也有两大明显的缺陷。其一是一尊儒说,过分强调“内省”、“慎独”的个人修养,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思想自由;一味忠君孝亲尊师压制了民主思想的产生;其二,自科举诞生,语文就与考试结缘,渐变为科举的奴仆,“传道”日衰,“传器”日显,清季尤甚,郑板桥在其家书中痛斥时弊:“今则不然,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走错了路,后来越来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更不可当。”语文的这一缺陷,不幸在今天非但不得矫正,反而恶性发展,令人扼腕!。

  清末民国,救国保种,语文发生巨变,陷入空前困境

  清末,随着封建社会日见衰亡,教育也更显衰颓。“儒学浸衰”、“官学积渐废弛”(俱见《清史稿·选举志》)清末的科举和学校风气甚为败坏,请谒舞弊、弄虚作假、贿赂成风。虽然当时的教育依然守着四书五经,而传递道德文明的功能却明显衰退。西方列强多次入侵,逼迫清廷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亡国亡种危机迫在眉睫。开明官员、社会有识之士,开始提倡向西方学习。晚清时期的中国首要的历史责任是救亡图存,教育在这段时期有了一系列变革,出现了“西学”,开办洋务学堂、派遣留学生,废除科举制度,等等。教育内容出现巨变:民国之初,停止了“读经”,翌年停止使用一切文言教科书。传统文化滋养民族的“脐带”就此斩断。为便利民众学习 ,语文其他方面有拼音化改革、文字改良、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这些改革的共同指向是:语文工具必须简易而有效;重点是言文合一:“我国言与文分离,故教育不能普及,而国不能强盛。”(劳乃宣《〈简字全谱〉自序》)“如欲开民智以自强,非使人人能读书,人人能识字,人人能阅报章……非有言文合一,字母简便之法不可。”(王用舟等《上直隶总督袁世凯书》)言文合一,施诸社会,催生了新文化运动;施诸于语文教育,就有了1920年北洋政府训令学校将文言文改为语体文。现代语文教育的产生,从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