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议论文中庸之道义与利(2)

时间:2021-08-31

  如果社会过于强调法治,那么美德何去何从?如果过于强调经济效率,那何来经济公平?如果过于强调物质文明,那我们岂不是就失去了精神文明?过分极端,缺少中庸,我们的社会终将停滞不前!

  个人:治病用药 吃饭做人

  正所谓“人为财死”,许多人放弃义,仅仅却只是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为了自己的物欲和享受罢了。多少贪官铤而走险,收刮民脂民膏,最后落个被判死刑的下场;多少罪犯丧心病狂,杀人放火,只是为了一点钱财;多少医院为了利益见死不救,多少药厂为了利益制造假药,多少医生为了利益小病大治。

  他们没有清楚认识到义的重要性,而把本不重要的东西放在首位。这是思想的错位,人性的扭曲,而这也正是为什么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古代还是当代,人们都视见义勇为者为英雄,视损人利己者为丑类的原因吧。

  在突发灾难面前,身为记者,是先救人还是先抢新闻?河南电视台记者曹爱文选择了前者。义在利先,是我们生活处事的不二法则。除了利益,社会上还有道义值得我们去捍卫。今天你帮助了别人,或许某一天你在遇到危难时,别人也会及时伸出救援之手。

  可以看到,中国今天身处的时代,是“义”与“利”相撞最为惨烈的时代——当道德、理想、亲情碰上了金钱,立刻败得溃不成军。当“义”遇到“利”,前者不但向后者缴械投降,甚至有时还鸣锣开道。人们对“义”已经一无敬畏,遂以“利”来量度一切事物:只要能赚大钱,什么都可以去做,而且做得理直气壮。

  孔子的儿子子思在魏国,穿的是破袍子,二十天才吃几顿饭,贵族田子方听说后,就派人把珍贵的白虎皮裘送给他,怕他不肯接受,特别交代说:“我借给别人的东西就忘了,我送给别人的东西就算是扔掉了。”子思不收,田子方又说:“我有你没有,我送给你,你为什么不收呢?”子思说:“我听说随便给人东西,不如把东西抛弃在沟里。我虽然贫困,但不忍心把自己当做臭水沟,所以不敢收。”  在“利”面前一个人应该持有的态度是,坚持用“义”来衡量,义然后取。对于别人主动送上门的“利”,必须要“见利思义”,合“义”的取之,不合“义”的要坚决辞之。大千世界,“利”海沉浮,或金钱、或美色,无处不在的“利”时时诱惑着人们。如果见利忘义,经不起“利”的考验,就会陷于不义,被动、失节,悔之不及。为了一点小利,污了一身清白,是不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