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俞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一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为数不多的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记叙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纯真友谊、知己的境界,定义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俞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俞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致内容。

  2、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了解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过程。

  3、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主人公之间的相知。

  【难点】体会伯牙和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珍惜友情。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乐曲导入

  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曲子吗?在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古琴曲。这首曲子的背后,隐藏了一个感人涕下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音乐穿越回春秋时期,走进课文《伯牙绝弦》(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朗读技巧,解决不会翻译的生字词。

  2、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解,概括本文的故事梗概。

  明确:善于弹琴的伯牙和善于倾听的子期之间发生的故事。

  (三)了解人物,研读友谊

  1、谁能结合课前预习,为两位主人公制作一张名片?

  明确:

  (1)俞伯牙: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他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被人尊为“琴仙”。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的老师是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伯牙的代表作品。

  (2)钟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2、两位主人公是什么关系?

  明确: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3、两个主人公身份和地位相差甚远,是什么让他们能成为知音?请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到关键句子,并进行赏析。(音乐)

  明确: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这句话体现了伯牙琴技的出神入化,而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通过子期对伯牙的评价,一方面,可以看出钟子期是发自内心的赞叹,另一方面,可以体会到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4、齐读子期死后的句子,思考伯牙当时的心情如何?试着扮演一下伯牙。

  明确:“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他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

  (四)穿越古代,开导伯牙

  如果你是伯牙的朋友,你会怎样安慰他?

  (五)师生总结,布置作业

  小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作业:请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做一份关于“友谊”的手抄报。

四、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为文言文,字词的解释非常的.多,但由于时间有限,为了体现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的重难点在于学生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以及文中蕴含的情感上面),所以没有设置很多教学字词的环节,仅仅是放在初读感知环节,简略地带过。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字词一定会花费时间仔细讲解,为学生理解课文以及日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俞伯牙绝弦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 “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本课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二、学情分析

  学习文言文《伯牙绝弦》,学生已有了《杨氏之子》作为基础。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了解文章大意;指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揣摩作者表达方法,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文言文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三、设计理念: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学习语文,要听说读写四者并重。”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学能力,且这篇本文古今字义差别不大,学生可以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意思。在教学时,老师采用以音乐激发学习兴趣;抓住重点词句品词析句,体会知音深刻含义;然后安排配乐写话,激发学生珍惜朋友间真挚情谊,达到以读促写的效果。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

四、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我能读出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我还要尝试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