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精华】说课稿范文集合十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一、【课标要求及分析】

  本节课标可以理解为:通过对某一流域的开发建设、综合治理过程和方法的分析与理解,初步了解研究或规划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和原理。要让学生理解掌握的是一种过程与方法。

二、【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

  (1)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区域发展中的实践。

  (2)以河流及流域为载体,几乎承载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所有内容。

  (3)高考经常考察的内容。

  2、教材内容的基本构成:

  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地理条件)

三、【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通过对必修1的学习已经建立起对河流的一些基本认识。而对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学习学生已有了区域的发展既包含经济的发展更要包含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也使学生基本构建起了分析区域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2、我们随州市河流较多,本校学生又大多来自农村,因此对流域的开发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他们已掌握的知识是破碎的,对本节“流域开发”熟悉但又陌生,需要通过一定的乡土气息浓厚的图片、资料,使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次。

  3、另外,由于我市中考地理分数不太很高,导致学生及初中教师对地理不是很重视,学生普遍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掌握欠缺,因此上此课时应适当补充区域地理知识。

四、【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与治理为案例使学生能认识并初步具备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和原理,借鉴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经验,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重点和采取的措施,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分析、思考、交流,尝试用已学知识整理、分析,提高处理资料与信息的能力。

  2.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感受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在活动中提高探究知识的能力,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逐步领悟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的,强化学生科学的人地关系思想,培养对环境意识、环境道德和环境觉悟。

  2、培养流域开发和综合整治的分析能力,养成关心家乡经济建设的品质。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难点:根据流域的自然背景,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及意义

六、【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在此我选择了一组图片,用田纳西河开发整治前环境恶化、经济凋敝、开发整治后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景观进行对比,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他们对新课学习的激情,然后通过一道问题让学生明了本节要掌握的重点内容,使其带着探索未知的欲望去学习的。)

  承转:以上是田纳西河在治理前和治理后的几张对比照片,美国人民是怎样做到这些的呢?

  【提问】:田纳西河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程度是否相同,他们是由什么决定的?

  【转承】要搞清楚以上问题我们必需清楚几个概念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观察读图,明确概念

  【展示图片】从图中找出:干流、支流(一级支流、二级支流)、分水岭和流域。

  (在学习流域的开发整治之前,必须让学生明了一些概念,即:干流、支流、分水岭、河流与流域,我采用了一张流域的示意图,用动画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读图观察,迅速直观的建立起这些概念、简单明了,也清楚了河流与流域之间的联系这一难点,起到了化繁为简的功效。)

  【学生回顾,教师小结】河流水系、水文特征

  (紧接着,我又让学生回顾了河流水系、水文特征的有关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扫清了障碍,为他们探求新知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步步引导,逐层递进

  (外围据点扫清之后就进入了学习的攻坚阶段。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从复习旧知入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分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突破新知。)

  分块教学,逐层递进:

  (对本节课的核心——“流域的开发与整治”教学,我采用“分块教学,逐层递进”的形式,先从地理环境要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入手,到河流的开发与利用,进一步由“线”递进到“面”——流域的开发方向及影响因素,基本方法与理论建立之后,就由一般到个体,即具体河流——“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与整治”的分析,最后在已突破重难点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到“长江流域自然环境特征及对开发整治的影响上”,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升华。

  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脉络清楚,知识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学目标的完成是水到渠成。)

  对每一知识块,细节上的处理,我采用的是以下方法:

  Ⅰ、地理环境要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生回顾旧知】

  (1)地理环境包括哪些要素?它们对区域的发展有何影响?

  (第I块,“地理环境要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由于是第一章所学的旧知,因此,我采用的方式是提出问题由学生直接回答展示。)

  Ⅱ、河流的开发方向及影响因素

【联系生活实际回顾旧知,分组讨论】

  vA、河流有哪些利用方向?

  vB、这些开发利用方式与河流本身的哪些特征有关?

  vC、河流的这些特征会受到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

  (河流的特征在自然地理中已经学习过,再加上“河流”就在我们身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学生并不陌生,需要的是将其感受到的,记忆中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鉴于此,我采用的是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回顾旧知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归纳。)

  【转承】“线”的问题解决了,就自然递进到“面”的教学——“流域的开发方向及影响因素”。

  Ⅲ、流域的开发方向及影响因素

  (由于在思维上一下子大大扩展,对应的知识也显得庞杂。因此,为了明确方向,提高课堂效率。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的是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总结完成任务。首先,我直接给出了影响流域开发的四大要素“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并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它们对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影响。)

  【小结】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Ⅳ、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及整治

  (1)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及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

【学生读图,分组讨论】【教师引导,重点突破】

  (第(1)部分“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及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又是这两块的重点教学方向,我采用“学生读图,分组讨论”“教师引导,重点突破”来加以解决。

  首先我分别向学生展示了田纳西河流域”的“位置图”、“地形图”、“气候特征图”、“水系图”、“矿产资源图”,然后引导学生读图提取信息,并结合世界地理中美国相关知识,自主探究,分小组讨论得出各要素有利及不利的一面,在有利因素上提出其开发利用的方向,根据不利因素找出解决措施。通过这种方式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也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以及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

【师生共同小结】

  流域发展的有利和制约要素

  流域背景对流域发展的影响

【阅读归纳】

  (2)阅读课文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人口、社会经济基础等社会经济条件。

  (对第二方面“社会经济条件”由于理解的东西较少,我采用的是在提出要求的前提下,直接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归纳答案。这样真正做到了“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老师不讲”的新课改理念,也锻炼了学生阅读资料,提取归纳信息的能力,并通过最后答案的展示,训练了学生用地理语言答题,及规范答题的行为。)

【提问】:

  1、说出田纳西河流域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基础状况。

  2、根据田纳西河人口和社会经济状况资料说出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并分析产生原因?

  3、早期人们对该流域的开发存在什么问题?导致了什么后果?

  (以上重难点突破后,我展示了长江流域图,要求学生分析长江流域下游自然背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达到知识迁移、能力升华的目的。)

  (三)、知识迁移、能力升华

  (1)【读图分析】:长江流域下游自然背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具体采用以下环节解决:读图提取信息→调取已知→分组讨论→结论展示→教师点评。

  a、长江下游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

  自然条件:

  气候温暖湿润;平原广阔;河湖密集;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

  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开发历史悠久,农业经验丰富

  b、长江下游地区发展工业的条件:

  有利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先进,协作条件好

  不利条件:

  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源不足。

  (四)、课堂小结,学生提问: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治理的一般方法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

  (通过学生提问来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并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与遗漏,使课堂变得更加完美。)

  (五)、【当堂评估,体验成功】

  (基本教学目标达到后,我又精心选择了6道题目,通过讲练结合既反馈了新知,又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1.关于田纳西河流域自然背景的正确叙述是()

  A.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各季节降水分配均匀

  B.流域内多山地,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C.流域内水系发达,水量丰富,可全程通航

  D.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多煤、石油、天然气等

  2、田纳西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的组合,不正确的是( )

  A、长期高强度的棉花种植→土地退化

  B、矿山开采和冶炼、扩大耕地面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C、冶炼企业大量排放含硫气体→酸雨污染

  D、氟氯烃化合物大量使用→臭氧层空洞

  读3.8某河流年径流量变化曲线示意图,回答3-5题

  3.该河流所处的气候类型区是( )

  A.亚热带大陆西岸B.亚热带季风区

  C.温带季风区D.高寒地区

  4.能正确反映该河流水文特征的是( )

  A.有两个汛期B.主要是雨水和地下水补给

  C.年径流量大D.冬季断流是河流没补给

  5.关于流域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应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

  B.应以流域内人民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

  C.应以流域内工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为核心

  D.应以流域内自然资源的利用为核心

  6.田纳西河流域加强土地利用强度的结果说明( )

  A.流域开发的重点是增加发电,提高航运能力

  B.流域开发要加强土地利用,兼顾发展旅游业,提高防洪能力

  C.流域开发要保持航运、发电能力,提高水质

  D.流域开发要建立和保持各方面的合理关系,保持流域的生态平衡

  (六)、课后探究

  地理小论文:请你为随州市政府开发与治理府河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课后探究,我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撰写地理小论文“请你为随……”,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真正实践了“学地理,用地理”的理念,也提高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道德情操。)

  (七)、【板书设计】

  三、田纳西河的开发条件

八、【教学反思】

  1、成绩: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本节课在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上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突出了个性化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达到了预期效果。

  2、问题:教学容量稍显过大,学生已学知识掌握不足,特别在基础较薄弱班级自主探究环节的进行中稍显不顺。

  3、对策:应努力提高学生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