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4、培养自主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在诗中的表现,体会其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诵读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朵奇葩,无数的诗人用真情浇灌它,用心血哺育它成长。它是心灵对现实最纯洁的回答,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最智慧的火花。“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这种最古老的文学样式,素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这个世界,一切都可以老去,惟有诗歌永存。

  今天我想考考大家,“风骚”一词是什么意思?一指人举止轻佻;如“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二泛指文学修养;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那么最初的意思是什么?它是两个词,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风是指《诗经》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这两部都是经典的文学著作,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这个单元我们将对这两部作品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诗经》两首中的《卫风氓》。

二、看课下注释,把握重点信息,请同学简介《诗经》,教师补充。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由周王朝通过各诸侯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撰而成的。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五经》中以《诗经》最有文采。韩愈《进学解》:“《诗》正而葩”。“葩”,此作华丽有文采解。后来《葩经》被用作《诗经》的代称。《诗经》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诗经的段落称之为“章”)。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流行歌曲或者山野传唱的民歌。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就像奥地利歌剧一类的高雅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即直陈其事;指铺陈排比,也可以是直接铺叙,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例如:、《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比,即比喻,就是打比方;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即即景生情、托物兴感,由具体事物引发想象和联想。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以《关雎》为例。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形式,“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合起来被称为诗经的“六义”。

  孔子曾经这样评价《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谓之‘思无邪’”。

、第一教学板块――诵读:了解诗意,理清情节。

  1、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字词正音,指名学生朗读。

  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4、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二、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

  1、学生轮流翻译课文。

  2、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每一章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介的语言概括。

  交流点拨课文的行文思路。

  板书小结:参考一参考二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一节许婚

  第二章:相思相恋占卜结婚(赋)第二节迎娶

  第三章:以桑为比劝诫痴女(比兴)第三节劝诫

  第四章:以桑为比控诉移情(比兴)第四节控诉

  第五章:倾诉苦楚表达悔恨(赋)第五节反省

  第六章:回顾甜蜜表达决绝(赋比兴)第六节决绝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