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3)

时间:2021-08-31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篇3

  一、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岩石记录时间(历史)的相关知识,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重点)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说明文生动的语言。(难点)

  3.认识时间的客观体现形式,树立科学探索意识。(重点)

二、导入新课: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但每个生物种都在时间的流逝中进行着生命的更迭,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流逝发出了慨叹-----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斗转星移、光阴荏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还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等。那么还有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那么今天我们走进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跟随作者去探寻时间的踪迹!

  学习过程:

三、反馈课文预习

  1.走近作者、作品。陶世龙 文学、科普作家 。代表作品:《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

  2.踪迹( )腐蚀( )浑浊( )山麓( )粗糙( )龟裂( )帷幕( )刨刮( ) 沟壑( )楔形( ) 钟鼎文( ) 海枯石烂( )

四、研读课文

  (一)浏览课文,标清序号,说一说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理清文章结构。

  根据作者思路,本文可以分为几个板块?说了哪几方面的知识?

  1.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引出话题,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2.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第5至第21自然段)说明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第22至第29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许多历史的痕迹。

  3.第三部分(第30、31自然段)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号召人们找寻时间的踪影,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二)深入探索,合作交流。

  我们经历了银装素裹的冬乃至姹紫嫣红的夏季,这是四季的轮回;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是历史时间的流淌,而大自然以自己最为真实的方式记录着点点滴滴。

  1.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说说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勾画重要环节,并做好批注。)

  *岩石被破坏-- 被搬运、被堆积-- 重新生成岩石

  *岩石→小石子→ 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 →新岩石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复述、板书。师生明确: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2.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的、生物的痕迹,那岩石保存了哪些痕迹?(22-29段)

  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气候的变化、古代生物的状况、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自然界某些转瞬即逝的活动。

  3.读第30-31自然段,思考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是逻辑顺序。

  明确:时间顺序是指以时间的先后为标准,空间顺序是指以地点的变化为标准,逻辑顺序是指以事情的发展脉络,或者事情的因果为标准。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是文章的学习难点。

  (三)品味语言,把握艺术说明文特点。

  一篇有艺术性的说明文,除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还会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本文语言十分具有艺术特色,请结合课文实例进行分析。(学生小组讨论,师生交流)

  1.文章引用高士其的话有什么作用?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吸引读者。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一开始并未说岩石是怎么记录时间的,而是描述岩石有生灭过程,这是为什么?

  明确:点明岩石的生灭过程,也是为了说明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作者并不是以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岩石的变化,而是将岩石的变化纳入辩证唯物主义的宏观视野中,这是一种辩证的科学主义精神。

  3.赏析文中艺术性、生动的句子:

  示例: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箱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例析】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小结: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说明文语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象来定。

  4.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举例分析说明。

  示例:第28段主要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等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能“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四)感悟探索精神,培养探索意识

  昨天已成为过去,明天便是未来。同学们!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全人类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正如科幻影片《流浪地球》中面对开拓人类新的天地,在大自然、宇宙面前我们牢树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去解读大自然走过的脚步留给我们的密码,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们青少年一代要勤于学习,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在未来的未来留下自己光辉的足迹!

  (五)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课内阅读训练:

  课堂反馈--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势’: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1.用简练的话概括选文的内容。

  2.选段说明时很有层次:由自然到__________,说明自然对岩石的破环时,先说明有生命的空气、水等,然后介绍到________对岩石的破环,最后说到________对岩石的破灭。

  3.选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4.作者是怎样写得生动有趣的?请举例说明。

  课外拓展阅读训练

  蟑螂,何止是“小强”

  它是曼妙的“香娘子”,它是“灶神”。摇身一变,它又成了“偷油婆”、“黄贼”、“灶马子”。这些都是我们起的名字。它是有史以来最具争议的昆虫。这就是蟑螂,现在更多的人喜欢叫它“小强”。

  其实,“小强”不是一般地强。它可以算得上是地球上最强悍的生物之一。 蟑螂不是一种,而是一类昆虫,是蜚蠊目几千种昆虫的俗称。我们熟悉的,不过是这几千种蟑螂中的几种,比如美洲大蠊、澳洲大蠊、日本大蠊和德国小蠊。

  追溯蟑螂的身世,可比人类久远得多了。人们曾经在美国俄亥俄州一个煤矿中发现一块琥珀,里面包裹着一只蟑螂,经过测定,这块琥珀形成于3亿年前的石炭纪。蟑螂在地球表面的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目睹了白垩纪的大灭纪,目睹了冰川的来了又回,目睹了第一个猿人的站立……它还会目睹更多事情,甚至可能目睹人类的灭亡。这是一种“成功”的生物,拥有它自己的“成功秘籍”。蟑螂拥有强大的繁殖能力。雌嫜螂一生只会交尾l~2次,然后将精子储存起来慢慢使用。一只雌蟑螂一生可以繁育数万个后代。它用特殊的分泌物将卵块包裹起来,这些分泌物干燥后变成棕色的硬壳,称为“卵鞘”。卵鞘抗高温,耐干燥,一般的杀虫剂也奈何不了它。于是每当人们使用各种“武器”剿灭蟑螂时,初看上去战果颇丰,可不多时一拨小蟑螂又会迅速滋生起来,这就是卵鞘的作用。某些蟑螂,比如美洲大蠊,还有一手绝技,那就是“孤雌生殖”。在生存条件险恶,无法完成交尾的时候,它们的雌虫也会产下可以孵化的卵,当然,这些没有爸爸的蟑螂,也都是雌性的。

  数量庞大的蟑螂大军决不挑食,它们几乎吃我们产生的一切垃圾。蟑螂是所有昆虫中唯一拥有“沙囊”的一类,这个神似鸟类“嗦囊”的结构可以让它们磨碎一切坚硬的食物。它们虽然不挑食,但是也有偏好,蟑螂偏好脂肪类食物,“偷油婆”绝非浪得虚名。

  “吃嘛嘛香”的蟑螂,身体自然也是“倍儿棒”。蟑螂身体富含脂肪,这使得它可以一个月不进食而安然无恙。这些小虫并非一直这么小,3亿年前的蟑螂,个头就大得很,足有几十厘米长。亿万年的演化使得蟑螂明白,只有变小,才能变强。小而扁平的身躯,让它们可以从容地栖身于任何角落。蟑螂是六条腿的奔跑专家,据有的科学家测算,它们每秒可以跑过50倍身长的距离,而且平衡能力极强,可以在崎岖不平的表面奔跑如飞。如果蟑螂拥有跟刘翔一样的“身高”,它的110米栏成绩大概是--1.2秒! !难怪很多研究仿生的科学家都把蟑螂作为最佳运动模型,漫步火星的六个轮子的火星车,就借鉴了蟑螂的许多经验。

  它们不仅身体强健,感觉也异常灵敏。蟑螂最为灵敏的感官是触觉。它们拥有两条各有一百多节的触角,每节触角上都有若干感觉毛,身后还有一对各19节的尾须,每一节上也有11条特别敏感的感觉毛。只要有些许的气流运动,这些感觉毛就可以感知。

  由于蟑螂时常出入各种隐蔽阴暗的角落,它们身上不可避免地携带了诸多致病菌。然而与老鼠不同,蟑螂从未造成过大规模的传染病疫情,因为虽然它们会沾染细菌,但是这些细菌从来不会在其身体内繁殖扩增。

  有人说蟑螂肮脏,这就大错特错了。前面说过,蟑螂的感觉,主要靠触角、尾须和遍布全身的细小的感觉毛,保持这些感觉毛的清洁,对蟑螂来说十分重要。它们把一天中除去觅食、交尾的时间,都用来清洁身体。如果你仔细观察过蟑螂,就一定不会忽略它们仔细地用口一节一节清理长长的触角的场面。

  在中医眼中,它是药材;在热带鱼饲养者眼中,它是鱼食。在蟑螂爱好者眼中,它是宠物,它们低调、安静,从不会咬人在工程专家眼中,它们是最好的运动模型。然而在大多数人眼中,只因为它们时常出现在清理垃圾的第一线,这些人就把它们同垃圾画上了等号。

  只要肯用心了解,破除成见,“遇见蟑螂”,我们当然“不怕不怕啦”,它们只不过是一种古老而低调的小虫而已。

  1.本文介绍了与蟑螂有关的哪些内容?并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3分)

  2.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找出两种,并选择一种举例说明其作用。(4分)

  3.“这是一种‘成功’生物,拥有它自己的‘成功秘籍’。”一句中“成功”的含义是什么?(1分)

  4.下面两句话中划横线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请任选一句,结合语境简要回答。(4分)

  (1)它可以算得上是地球上最强悍的生物之一。

  (2)蟑螂是所有昆虫中唯一拥有“沙囊”的一类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

2.脚印小学作文

3.《脚印的联想》美术教学反思

4.关于时间的优秀作文:时间的含金量

5.金色的脚印教案

6.脚印作文范文8篇

7.成长的脚印小学作文

8.《金色的脚印》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