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2)

时间:2021-08-31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感知课文内容。

  2.寻找关键,理清文章思路。

  3.赏析妙点,探索表达之趣。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表达之妙,是本文学习重点。

  2.理清文章层次探究章法之妙,是难点。

教学创意

  本教学设计着眼于学法实践,在阅读中,通过“发现、赏析、创造”的方法进行语言探究式阅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年春节档最热门的电影,当属科幻片《流浪的地球》,大家都看了吗?

  它讲述的是地球的未来,太阳即将毁灭,地球必须去寻找新的家园。今天,让我们循着时间的足迹,去探寻地球的过去,一起学习《时间的脚印》。

  板书课题。

二、感知内容与层次--说发现的话

  这是一篇很有趣味的说明文。

  知识链接: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1.浏览,圈点勾画,本文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呢?说说你的发现。

  交流。结论:这些知识都是围绕着“岩石”进行的介绍。

  板书:岩石

  2.跳读,发现三句话,这三句话具有以下特征:

  独立成段;

  具有提示内容的作用;

  分别介绍了“岩石”的三个方面。

  交流,结论: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板书: 记录时间

  岩石的形成

  保存痕迹

  研究意义

  小结:从课文内容的角度来看,本文内容丰富,结构清晰。

  这是从大处着眼的趣味。

三、鉴赏语言与表达--说赏析的话

  1.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赏析一个句子。

  每1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赏析:这里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这里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这里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朗读。读出其中的情味。注意读出轻重。

  每1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1厘米岩层记载的时间长;岩石形成的过程漫长、不易……

  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一个段落。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说说语段的生动性。

  这是一个以描写为主的语段。

  这一段描写了石头的变化过程。

  这一段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用词很生动:“带着、旅行”,表示一种目标,一个目的,一个方向,说明了这些泥沙身负使命。很有情味。“冰河爬来了”,说明岩石的形成是一个很艰辛的过程,十分不易。

  3.从文段结构的角度赏析一个文段。

  21-28段

  从局部看,是总分结构,都是先总说,再分说。

  请找出三处表示总说的句子,用下列两组关联词组成一个句子,保留关键信息,使句子顺畅。

  三处总说句: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运动。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第一组关联词:岩石不仅……而且……甚至可以……

  第二组关联词:岩石一方面……另一方面……同时……

  思考:哪一个句子与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最接近?

  递进关系:范围或程度上更进一步,强调岩石保留痕迹的神奇。

  并列关系:只有前后,没有主次之分。

  从语言表达角度看,本文手法丰富,摇曳多姿。

  这是从小处着眼的趣味。

四、阅读整理与评价--说有创意的话

  从细处着眼,也很有趣味。

  让我们把眼光聚集到标题:时间的脚印

  仅仅五个字也会有无限趣味。

  请根据你对全文内容的把握,拟写一个副标题,作为你对课文标题的理解。

五、结语

  时间总是匆匆,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要结束了。但我们所经过的,必将如岩石一样,在生命长河里留下印记,从而构成我们独特的人生。愿各位珍惜!

  下课!

教学反思

  语文活动,请给学生一个抓手

  语文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探索语言表达的规律,探索语言文字的魅力。

  探索的落脚点是学法实践。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说,学法实践的重要目的就是训练能力,学生在阅读训练中形成了能力,教师就给了学生终身受用的本领。

  训练什么呢?

  训练发现的能力、鉴赏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归根到底是训练运用语言的能力。

  基于以上目标,本课教学体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充分的语言训练

  本课的语言训练,着眼于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到几个段落构成的文段,欣赏用词之妙,表达之趣,结构之美,训练充分。

  一个“旅行”,体会出目的性,方向感,使命感,使冷冰冰的石头有了温度。

  一处对比,暗示岩石形成的过程十分漫长。

  最为有趣的,是对文段结构的赏析,用两组关联词分辨其中的逻辑顺序,让十分复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学生可见可感。

  二、扎实的学法指导

  本课的学法指导是有序的,有效的,因而也是扎实的。

  怎么筛选信息?跳读发现,精准指读。

  怎么赏析句子?从说明方法的角度,通过朗读的方式;

  怎么赏析段落?看修辞手法。

  怎么赏析结构特点?使用不同关系的关联词。

  每一个活动都指向一个学习方法。

  三、生动的语文活动

  从大的角度看,本课的语文活动主要有三个,说发现的话,说赏析的话,说有创意的话。

  所谓的发现,就是筛选信息,明确结构;所谓赏析就是感受语言,学习语言,所谓创意,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出评价。

  结构清晰,活动充分。

  说明文作为传授知识的特殊文体,为了要把知识讲清楚说明白,作者苦心孤诣,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把复杂的知识讲明白,把枯燥的内容讲生动。学习表达,探究结构,是语文学习永远的任务和追求,说明文的学习,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