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读后感(5)

时间:2021-08-31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3

  我们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蒙台梭利在书中给我们描绘的“正常”的儿童模样是:他们有尊严,守纪律,举止得体,热爱学习!有良好的的控制行为和情感能力,自信,善于思考。他们没有恐惧,不一味顺从,没有过多幻想,不迷恋玩具,不说谎...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说,这不是幻想吗?世上有如此堪称“完美”的存在吗?这或许真的不仅仅是“正常”,而是“完美”吧。不,这不是幻想,我们的孩子也是可以成为这样的天使,只要我们用对了方法。

  “正常”并非要求我们的孩子事事完美,而是强调培养是非判断能力,正直,快乐,有责任感,能够承担压力,能够探索这个世界并且觉得学习或者工作是愉快的,不容易随便成瘾。可是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不是每个父母都是教育家,也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够按照孩子的需求给与适当的关怀和爱护。书中更是指出儿童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在无意间烙下的。他们在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有意无意地压抑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导致很多孩子得不到充分、舒展的发育和成长。所以,孩子周围的所有成人即孩子的父母、老师以及祖父母必须了解孩子,认识孩子的成长规律,并把它们从自己设置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

  首先,父母和老师应该端正对儿童的态度,孩子没有是非对错的判断力,或许面对你的批评,他会内疚,反反复复的批评变成了一种指责,孩子逐渐失去了自我。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消除自身的内心障碍,做好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引路者。

  其次,关于孩子塑造孩子行为最好的时机就是孩子做出正确行为的时候。在孩子作错后反复的指责只是在强化错误的行为,只有孩子做出正确行为时我们对孩子的肯定,才是孩子积累正确行为经验的优选方法。千万不要让口头奖励被物质奖励取代。

  当然,书中也依旧强调关爱和理解对孩子的重要性。毕竟人类都是感情动物,或许在纠正孩子行为之前先与孩子连接情感,处理起来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正的陪伴,拉近的不是身体的距离,而是心灵的距离。只有我们认真的与孩子相处,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从而发现孩子内心深处的秘密。

  世界上没有一种包治百病的药,也不会有一劳永逸的方法,有的是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提升完善的过程。要知道过程应该比结果有意义的多,不要一味追求“完美”的结果,或许放慢脚步用心享受这个过程,会有不一样的美的收获。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4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她终生致力于智力缺陷儿童和正常儿童得研究与教育,并撰写了一批幼儿教育著作,《童年得秘密》是其中比较著名得著作。

  该书是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得探索和解答,记录了她在学前儿童方面得研究和教育工作,阐述了幼儿教育得原则和方法。在“导论”中,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得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生中最重要得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得早期就形成得。为儿童得利益所作得孜孜不倦和真诚得努力将使我们能够发现人类得秘密,正如科学得调查研究能使我们洞察众多得自然秘密一样。”

  《童年得秘密》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得最生动得著作。在书中,蒙台梭利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得生理和心理特征,揭开儿童成长奥秘得革命性观念。它让世人了解到,儿童具有丰富得潜能,但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得年龄相适应得环境中,他得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得秘密。而有些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成年人得忽视和压抑。因此,我感受最深得是:幼儿教育得原则和方法应是理解、尊重儿童,根据儿童身心发展得规律,为儿童实现自身得潜能提供所需得帮助。

  蒙台梭利教育方法也存在着一定得局限性,比如书中过分强调工作对儿童身心发展得作用,而轻视游戏得作用,把游戏仅视为闲暇时得一种快乐得消遣;过分强调教具得价值,而贬低玩具得价值;具有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等等。因此,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蒙台梭利教育理论方法得过程中,应本着一切为了孩子得宗旨,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利用、改造和创新。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5

  选择读这本书,一是因为听同事给老师推荐过,是一本讲解儿童心理很深刻很引人深思的好书;二是因为作者是意大利著名心理学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在世界儿童教育方面算是一个公认的权威专家。既然这本书有这么多的光环,怀着渴求知识的欲望和好奇心,开始了《童年的秘密》的拜读。

  刚拿到这本书,浏览目录,发现很多重要的字眼,如:敏感期,秩序,智力,行走,手,节奏,依附,占有欲,权力欲,自卑感,恐慌和说谎等,感觉这本书真的说到了点子上了,又一次增加了我对这本书的向往,迫不及待要好好研读了。但很认真的读了前言和正文的前两个章节,有点失望,感觉蒙台梭利的只是揭示了儿童发展的一些特点和成人的错误或不适宜的行为和做法,没有给出正确的做法。即是告诉你了“what”(什么)和“why”(为什么),但不说“how”(怎么办);告诉你这样做不行,不合适,却不说怎么做才行,合适。可能是开始对这本书期望过高,而且受思维定式的影响,总想让别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自己懒于思考,其实也是人惰性——思维懒惰的体现。在接下来过程中,顿悟,发现该书之所以不给出具体的正确做法正是秉承着该书的一个重要思想,给孩子一个自由宽裕的环境,让其生长,而不是限定条条框框。成人的角色应该是帮助的角色,有时应该是旁观者,理解、尊重儿童,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儿童实现自身的潜能提供所需的帮助,更不要忽视和压抑儿童的心理发展。所以这本书没有告诉我们成人应该怎么做,而且把我们经常会出错的地方指出来,警示。我们不要走入误区,重蹈覆辙, 而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所以不给出条条框框,每个成人都可以从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把握。

  越往后读越被这本书深深吸引,除了获取知识和理念,还有丰富的案例,很有趣,印象也深刻。现在读了又一半,下面也要好好读。读书笔记也要做好,是很宝贵的资源。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汇编15篇】相关文章:

1.《童年的秘密》读后感(汇编15篇)

2.《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3.《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4.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5.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6.《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7.童年的秘密的读后感

8.关于童年的秘密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