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读后感(2)

时间:2021-08-31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4

  《童年的秘密》是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著作,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发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等。很多部分让我有很多的思考。

  《童年的秘密》告诉我们,教育可以采用一种帮助儿童的自然发展的方式去保护和培育儿童,从而对这些自然特性产生影响。所以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发现儿童真正的本性,进而帮助他正常发展”。在这里,除了环境和材料之外,某些条件是特别重要的,那便是“成人中立的特征”。蒙特梭利创办的第一个儿童之家,那些父母是文盲,他们忙于生计而无暇多份精力给孩子,他们的教师是毫无野心和先入之见的普通劳动妇女,这就导致了一种理智的沉静。教师必须沉静。他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或更好的、无阻碍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内心清晰的源泉。这种沉静由心灵的谦虚和理智的纯洁组成,是理解儿童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于是,我知道了一般传统教学法的老师与蒙特梭利教学法的老师的根本不同:一般传统的学校,老师只是认识小朋友的行为,知道要照顾他们,也知道为了教育他们应该做些什么;蒙特梭利的老师,眼前应是一位还没有被认识、完全有待于被了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边,观察孩子。让孩子在自理中获取生理的独立,在自由选择中获取意志的独立,在无止尽的独立工作中获取思想的独立。也就是说,我们要追随儿童。让“他们的生命自然地展现,就像莲花在散发出芬芳的花香时,伸展出百色花瓣以接受阳光的哺育。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5

  近日,读到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的一书,全书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示了成年人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忽视和抑制,刻画了儿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很多部分让我有很多的思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儿童的秩序感。儿童具有两种秩序感:一种是外部的,这种秩序感与儿童对他所在的环境有关;还有一种是内部秩序感,他是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及相对位置。

  我教过一名三岁的儿童,他叫点点,进入我的班级是只有2、5岁,正是春天。每天中午睡觉时老师都帮他脱衣服,穿着秋衣秋裤躺下睡,每次他都睡得很香。进入初夏,天气变暖,他的衣服也越穿越少,有一次午睡时,刚脱完衣服,点点就坐在床上哭,老师把他的衣服放在床头,他还是哭。我走过去问:“怎么了?衣服不对吗”,他抽泣着说:“秋裤呢?秋裤呢?”原来是因为这个。他从来到学校第一天起,每天睡觉都是穿着秋裤,现在突然不穿了,打乱了他已经建立起来的内部秩序感,让他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就会表现出哭闹、烦躁的情绪。于是老师让他的妈妈给他带一条秋裤来,每天午睡时给他穿上,他再没有在午睡时哭闹过。

  还有许多情况也与秩序感有关。亲子乐园活动区里有一种玩具叫轨道车,它是一条长长的斜坡轨道,当小朋友坐上轨道车,从高处一滑,惯性会让车自然的滑下去。一天,有为第一次来园的宝宝在尝试着玩,我告诉他要从小台阶上坐到车上,双手要抓紧把手,脚一蹬就滑下去了。一会儿,他就会自己玩了。我在一边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次他要踩台阶坐到车上时,都从我教的那边上,即使他在另一边也要绕过来从这边上。这说明我教他的方法无形中给他建立了一种秩序感,这种感觉让他舒服,换了另一边,就打乱了他的秩序感,他就会感到别扭。

  还有一次准备上课时,有个宝宝走进教室,我打开柜子拿了一个沙锤给他玩。上课前我请他把玩具送还给我,他走过来,并没有把玩具递到我手上,而是走到柜子边,自己打开把玩具放进去了。他的秩序感告诉他,玩具从这里拿出来就要放回这里,这样一切才正常,一切才不会混乱。

  《童年的秘密》给我启发当然不止这些,我相信通过更深层次的阅读我会得到更多的启示,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也会大有裨益,我相信蒙台梭利的著作会让我更真实的了解儿童,让我能根据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征来施教,对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给父母更多准确的育儿信息,帮助他们达到生理健康,获得选进的早期教育。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6

  读了《童年得秘密》得几个章节,我首先感觉到得是儿童教育远远比高等教育以及精英教育要复杂得多,教育者得责任也重得多。

  婴幼儿教育所探索得信息点更隐秘,也更加易变。如果说婴幼儿在思维成熟前会有一个相对独立得期间,而这个期间又不是想我们很多成人所认为得那样是白纸一张,那么,在这个时间段里,他(她)得心理信息应该只有通过成人得解析和表述才能为外界所承认。许多教育学者和儿童心理专家往往通过大量得心理测试和案例对比来分析和表述婴幼儿得心理历程,进而形成科学理论,成为教学方法,应用到所有得早教、幼教和义务教育中,儿童得可塑性也配合了教育理论得印证。于是,现代教育得成品在许多学者、教育家和社会工作者所组成得生产线上完成了生产再造过程,正式推向市场。

  蒙台梭利博士得教学方法被很多人列为典范,很多教育学者都将蒙氏教学认为是一个划时代得产物,是教育和人权趋于成熟得标志。蒙氏得教育理论在我看来,它得独到之处是将婴幼儿得心理发展演变成了开放性得学科。它不再像以前一样对儿童心理发展下较为生硬得定义和规定权威得概念,也不再像先前得心理学研究者一样对所有儿童得行为进行病理学一样得研究。总之,蒙氏得贡献首先是教育了教育者本身更加谦虚,就像序言所说:“我们必须摆脱成年人得那种所谓无所不知得心理角色,披上蒙台梭利所说得‘谦逊得外衣’。”这是《童年得秘密》给我得最为深刻得印象之一。

  蒙台梭利博士得教学思想,让我们对婴幼儿教育开始小心翼翼起来,既不敢肆无忌惮得放任生命像野草一样疯长,又不敢擅自划分成长得界限,因为当你面对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得造访者时,蒙台梭利博士会在你每每想做出一个胆大妄为得行动时,及时得在你耳边叮嘱:“这是一个生命。这个生命与你我得没什么不同,想象下他(她)对你所做得会有何感想?”这时,我相信,即使你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或是皮亚杰,手心都会冒汗了。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蒙台梭利得教育方式和理论无论是多么经典和具有指导意义,其研究方法依然没有超出根据大量案例得统筹归纳。范例是蒙氏教学得主要依据。所以,对婴幼儿教育者来讲,我个人认为蒙氏得教学方法应建立在理论基础上,并以此为平台,探索出自己得社会,自己得人群,甚至是自己得社区得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毕竟,一个在哥特式教堂穹顶下敬畏上帝得少年和一个远在东方泥土里耕田得孩子,对自由得概念得理解还是存在差别得。

  作为这个世界得真正主宰者得一员,面对生命,我也须低下头,谦逊得审问自己:我真得正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