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封信给过去范文(2)

时间:2021-08-31

  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去世,夏志清在电话里收到这一消息。他找出当年张爱玲写给他的信,为《联合时报》写了一篇《超人才华,绝世凄凉:悼张爱玲》作为悼念。俩人的书信来往从《中国现代小说史》出版前后开始,那时她还在信中嘲笑丈夫赖雅是无作品出版的作家。其实早在1944年夏天的一次沪江同学会上,二人已经打过照面,当时张爱玲带着厚玻璃眼镜,讲自己的少作《牛》,而夏则醉心西洋文学,对这位已出版《倾城之恋》、《金锁记》,声名鹊起的年青女作家并未在意。再见面是1964年高克毅做东的一次饭局,有人打翻了一杯香槟,后来夏在自己的首本散文集《鸡窗集》里提到此事,说“想来不是济安,就是爱玲”。张爱玲看后特意在信中写了一句,“打翻一杯酒的是吴(鲁芹)”。事实上那天吴鲁芹并不在场,留在记忆中的只有碎掉的酒杯,面貌早已模糊。

  惟有一笔一划写下的文字是模糊不掉的,虽然也可能遭遗失或丢弃,像张爱玲在搬家途中弄丢的《海上花》译稿。张爱玲写给夏志清的信,1963年以前的也找不到了。在她去世之后,夏志清在《联合文学》上开始连载这些信件。按时间排列,第一封写于1963年,只有两句话,“稿尚未改完,下月初想仍在纽约,当尽早寄上。一再耽延,乞谅。祝好”。更像是一张便条。在她身体还好时,一年大抵会写三四封,如果有什么漏掉的内容,或是写错了某个名称,她又再写一封附上。自言“写三封信就是一天的工作”。最后一封信写于1994年,那时她除了账单基本不再看信,夏志清去的许多信件连拆都未拆,接连不断的感冒,频繁的搬家,看牙齿,生活总为这些琐事所累,只在她看到那张“觉得它能代表我最喜欢的一切”的卡片时,仍不忘给老友寄去近况,并一如既往问候夏志清的夫人王洞和女儿自珍。2013年,夏志清将张爱玲寄给她的信件进行了编注,并附上辗转得来幸免于颠簸生活的他寄给张爱玲的信,出版了《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年末,夏教授西去。想到书信这种体裁几乎绝迹,旧时文人的风骨更是只能从文字中寻回踪影,退回的邮件盖着查无此人,不禁长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