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个熟悉的人》语文作文指导

时间:2021-08-31

  (一)课堂实录

  时间:1985年11月

  地点:清华大学附中

  学生:高中二年级(四)班

  教师:张颖

  师:同学们,最近我们正在学习小说。通过小说单元的学习,可以提高阅读,写作复杂记叙文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如何写人(板书),更有直接帮助。前几天大家自学了《阿Q正传》和《守财奴》,做了阅读笔记,同时又结合其他小说,如《泼留希金》、《虎吼雷鸣马萧萧》等,写了读书心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总结交流一下自学的体会。请大家到台前来发言,好不好?

  发言要求: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表述清楚。(发言的有十个学生,都有专题。内容略)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大家联系了具体作品谈了情节、细节、语言、动作、心理、肖象和环境等描写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为了形象地体会这些作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守财奴》片断。

  (学生分角色朗读。略)

  师:好!刚才发言的时候××同学谈到了《守财奴》中葛朗台给他的印象深刻极了;刚才朗读中,葛朗台这个人物的形象,又再次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老舍先生讲过“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立得起来。”那么,现在我们结合葛朗台这个人物进行研究:人物怎样就算立起来了?又怎样让人物立起来?

  (板书)先请生1同学说说。

  生:我体会“立起来”就是“活起来”………要使人物形象具体生动,那描写就要具体、生动。

  师:通过哪些描写,才能使人物形象具体生动呢?

  (学生议论片刻)

  师:对。首先是要通过一件或几件最能表现人物性格、思想品貌的典型事件(板书)来写。让人物在典型的“事”中“立”起来。典型的事件经过提炼,表现在小说里就是情节。也就是说,人物性格、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情节开展过程中逐步展示出来的。例如,《守财奴》为了表现葛朗台老头的性格,揭示小说主题,作者安排了哪几个情节——几个典型事件呢……最精彩的是两件:“金梳妆匣的风波”与“诱女弃产的骗局”,对不对?(分析从略)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典型的情节,不仅表现了他与女儿、老婆之间的矛盾冲突,而且让贪婪、虚伪、狡诈的守财奴,金钱执着狂的形象——葛朗台,在我们面前“立”起来了。

  因此,要回答“怎样写人”这个问题,第一点(板书)要通过典型事件来写人(在原:典型事件”处板书)

  (学生作笔记)

  师:除了“通过典型事件来写人”以外,要把人物写活,还有第二点(板书)——对人物本身要进行着力刻画。

  (板书)怎样去着力刻画人物呢?需运用哪些具体手段呢?

  生:肖象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生:还有心理描写,环境气氛描写。

  师:对,还有吗?

  生:噢,还有,细节描写。(学生谈的,教师,板书)

  师:说得好。刚才他们俩讲的无一不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但是,运用这些描写手段,有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要抓住那些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东西进行描绘,才能刻画出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板书)的人物,使人物个性化,典型化。也只有这样,人物才能活生生地立在读者面前。例如细节描写(指黑板),我们知道所谓“细节描写”,这是对人物某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对细微事件的描写。同学们可以从《守财奴》这篇课文中,找找巴乐扎克用了哪些细节描写,使葛朗台的形象唯妙唯肖地跃然纸上?

  (师生共同分析了“夺金梳妆匣”、“摔金路易”和“抢金十字架”等细节描写。具体内容从略)

  师;我们通过对三个细节的分析,可以看到,细节描写能增加作品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因为它塑造了鲜明突出的人物性格。而成功的细节描写,第一,必须真实。(板书对葛朗台老头的三个细节描写,无一不是真实而准确地表现了他“看到金子、占有金子”的金钱执着狂的根本特征……你们还记得《梁生宝》中梁生宝在小饭铺里付汤面钱的那个细节吧?(学生活跃)这个细节真实不真实(学生叽叽喳喳)用你们的眼光看,也许不真实,因为八十年代富裕农民决不会这样“寒碜”地去付饭钱的……(学生哈哈大笑)但是,这个细节在五十年代是十分真实的。它真实、准确地表现了梁生宝爱护集体、精打细算、艰苦创业的精神品质。我是在大学里读《创业史》这本书的,二十多年了,这个细节至今记忆犹新。

  除了必须真实之外,第二,细节必须典型。(板书)所谓典型,就是最能突出表出人物性格特征。例如葛朗台当“欧也妮把金路易铺在桌子上,他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好象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般呆望着同一件东西;也象孩子般露出一点儿很吃力的笑意。”这也是十分典型的细节,把一个“嗜财如命”的守财奴活灵活现地放到了读者面前,还有,《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断气前的伸着两个指头……总之,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一个活生生的、“具有个性特征”的“这一人”人物,是不是立在我们面前了?

  (其他如语言、心理、肖像、环境等描写,结合本单元的小说,进行了分析总结。内容从略)师:刚才,我们大家结合小说单元的学习,从两个方面总结了写人的写作要领。那么,用这两点来衡量一下我们自己写的作文怎么样呢?同学们在前一周写的《记一个熟悉的人》,我看了以后觉得不太满意,好文章太少了。你们写的人,似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甚至有的同学象在写模范事迹,又象写评语、鉴定。为了帮助大家提高写人的能力,刚才,首先在写作理论上武装了一下,懂得写人应该这样写;然后再从实践上去体会,怎样写才算是“这样写”,下面我给大家念两篇作文,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念第一篇,题目是《我的爸爸》

  我 的 爸 爸

  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爸爸。自出生到今天,朝夕相处十六年,怎么能不熟悉呢?

  爸爸是我前进道路上的良师。

  记得小学升初中的时候,我因为几分之差,没考上附中,当得知成绩时,我哭了。想到回家一定要挨爸爸说一顿。一回到家,把分数告诉了爸爸,爸爸却一直保持着和蔼、可亲的神色,爸爸看了分数,问了些其他同学的情况,便鼓励我不要灰心,稳定情绪,总处在后悔、悲伤之中是不利的,同时也是无用的。这一点点挫折算不了什么。到了新学校,要热爱它。同时爸爸又帮助我制定了一个自学计划,让我来个笨鸟先飞。我听了爸爸的话,努力地学习。初中三年里学习保持着一定的优势。三年之后,终于考上了附中。这时爸爸又找我谈了一个晚上,帮助我分析了一下初中和高中的区别,和我一起回忆了初中所走过的路,告诫我要戒骄戒躁,不断努力,取长补短,在附中这个新环境中要赶快适应,并把握住自己,使自己稳得住,学习是不断进步。

  爸爸总是这样在遇到困难时,帮助我,鼓励我;在遇到成功时,又告诫我,提醒我。爸爸对我们几个孩子总是和蔼可亲,平时和我们开开玩笑,讲讲故事;对我们生活无微不至的关怀,天冷了,提醒我们多穿一些衣服,晚上为我们关窗、拉被子,等等。同时,爸爸对工作同样是一丝不苟,兢兢业业。

  有一次……

  师:文章下半段是写他爸爸工作上的情况,我就不念了。刚才这部分大家听明白了吗?你们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生:这篇文章的优点是叙述还是清楚的。念的这部分是讲爸爸是自己前进路上的良师。然后下面就举考初中和考高中的事来说明,也算是通过事件来写人。不过,这个事情不太生动。

  生:我觉得语言太单调,都是叙述性语言,缺乏生动描写。爸爸讲的话非常一般,没有个性特征。

  生:好象有点写好人好事的味道。差不多先写爸爸的某个优点,然后再举些例子来写。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分析也很中肯。下面再念第二篇作文,题目也是“我的爸爸”,看看这个爸爸与刚才的爸爸有何不同。(学生乐)

  (念宁新作文,见“作文选录”1)

  (都是边念,下面边发出笑声)

  师;好,现在再来评评这篇作文,从我念时,你们不时发出笑声来看,这篇文章产生的客观效果似乎不错。那么,谁来说说,这是为什么?

  生:这篇文章里的爸爸有个性特征,爱急,动作快,讲话快。

  生:我觉得这篇作文细节描写很好。譬如爸爸去买面的那段,特别逗。既让人觉得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知识分子一心一意干工作,可是家务活也要干,就容易出错。我爸爸也这样,经常挨我妈妈的说。(大家笑)

  师;生说得不错。宁新这个细节抓得真妙,真乃“神来之 ”啊!(大家又冲着宁新乐)我有时也这关,急急忙忙支寄信,走到邮筒边才发现信压根儿没带出来;去买粮食,没带粮票……宁新在这细节之前有四个字的状态描写,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

  生:“若有所思”。

  师:对!爸爸“若有所思”地被妈妈遣出去,心理可能还不太愿意,也许正在备课,正在写作,但又不得不去,结果“心猿意马”,拿了脚盆去买面,真如生说的,确实是在情理之中了。产生了极好的戏剧效果。所以,这样的细节描写,是不是比一大篇的叙述要好得多了?生:刚才老师念的第一篇作文是我写的(大家善意地笑,赞许他的勇气)。我的文章与宁新的相比,确实差一截。我与得比较平淡,能过抽象的叙述语言,来介绍我的爸爸;没有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因此,不象宁新写出了一个有个性特征的爸爸。

  师:我们应该向生学习。他这种敢于当众承认自己不足、自以为非的精神,实在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有这种谦虚精神,就一定能进步。这一点,在我们班不少人身上,还是比较欠缺的。是不是……

  好,宁新的文章还有一些其他的优点,或者还有不足之处……

  生(举手)老师,我还想说一点,宁新的文章写的都是生活琐碎小事,但能给人以新鲜之感,语言也挺幽默活泼。不过,如果加上肖像描写,是不是更好?

  生:我也觉得应该加占肖像描写。

  宁新:我的文章确实有许多不妥之处。我自己并不是很满意的。不过,对缺肖像描写这一点,我倒有不同看法。我觉得不必凡写人都勾一笔,因为有的人长相特殊,有人没什么特点,我爸爸就属于后一类,所以不必再描写了。不知对不对。

  师:好,生提出的问题和宁新的回答,都很好。因为时间关系,就不展开讨论了。不过我可以发表一点意见。我认为肖像描写不一定都要写,这要服从人物性格的需要。宁新讲的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果人人都得来一段肖像描写,这不又成了“公式化”老套套了?我想起鲁迅在《看书琐记》这篇文章中曾说过:“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小说里写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这段话就说明了人物对话——个性化语言非常重要,即使不写人物的模样,也能“目睹”人物,使人物“活”起来。所以,这也可以从侧面说明肖像描写不一定人人必写”同学们有什么不同看法,课外再讨论。

  下面该结束我们这课了,我也要写“结尾”了。刚才举两篇作文的目的,是让大家从感性上体会在写人时,如何“让人物立起来”的道理。现在,大家是不是有所领悟了呢?(几个学生回答:懂了)

  既然懂了,我就请大家来修改你自己的作文。要求互相批改,然后写“自评”,再修改。这一切都要按照什么标准进行?(指黑板)第一要通过典型事件写人,第二,要运用各种手段来着力刻画人物,把人物写“活”,写出个性特征来。这样,才能让人物立起来!我等着看你们的好作文!一周后交卷。下课!

  〔附录〕板书设计

  如何写人——让人物立起来

  一要通过典型事件来写人

  二着力刻画人物

  手段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环境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 个性特征真实 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