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未成年人性教育的时事

时间:2021-08-31

  导语:​​两位年轻的成年女性站在台上,其中一位把手伸向另外一位的臀部,这时对方转过身:“我不认识你,不要碰我。”她声音很轻,有些羞涩。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树洞”里的性侵秘密:倾诉却不问“怎么办”,有人不知受害

  适用话题:性教育、保护未成年、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教育

  ​​两位年轻的成年女性站在台上,其中一位把手伸向另外一位的臀部,这时对方转过身:“我不认识你,不要碰我。”她声音很轻,有些羞涩。

  站一旁的孙雪梅按捺不住,大声示范:“我不认识你!不要碰我!我还没到14岁,你想坐牢吗?!”

  这是3月22日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以下简称“女童保护”)儿童防性侵教育课的一次演练。“女童保护”是由百名女记者发起的公益项目。作为发起人之一,孙雪梅正对40多位家长上课,模拟生活中孩子受侵害时家长要怎么做。

  孙雪梅从小在农村长大,她儿时曾亲见自己的同伴被以“过家家”的方式猥亵。20多年过去,那个场景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她当时知道那是不好的事,但不知道该怎么帮。

  直到毕业后做了记者,了解到更多性侵案件,她发现,很多性侵案件的受害者年龄小,没有接受过防性侵教育,也不了解如何分辨性侵害、如何应对。“我们在群里聊,就想,能不能去讲课,做点啥。”

  “不知道向谁求助”

  “女童保护”对外公布了求助热线,但有时接到求助电话,那头是个拉长的童声:“阿姨……”便不再说话,或者挂掉。“可能她自己还没有想好怎么倾诉,接到这样的电话我们都很心痛。”志愿者丁霞说。

  性科普作者易衡的“微博女王C-cup”曾经接到“如雪花片一样的私信”,来自网友的这些私信内容都是他们儿时被性侵的经历。

  易衡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按照社会学调研方法,她设计了201个问题的《儿童性虐待/性侵犯(Child Sexual Abuse)问卷调查》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又通过粉丝群把调查问卷扩散到人人网、朋友圈、qq等网络空间。

  结果,她的微博成了一个“树洞”,不到一个月内收到17522份有效答卷。去年她参加一个论坛,关于性侵的材料写了几页纸,但刚念了两三个数据就念不下去,结果站在台上,泣不成声。

  投递到树洞的秘密痛苦而压抑。易衡对这些有效答卷分析后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受害人在9岁之前经历性虐待,90%的性虐待发生在14岁之前,60%的性虐待集中在5-10岁。同时,超过7成的受害人隐瞒了性虐待的事实,没有告诉任何人。

  “大家不知道把这件事告诉谁,向谁求助。”易衡说,那段时间,她自己也“焦虑症爆发”,想做什么又“觉得什么都做不了”。

  熟人作案是性侵案件中的一大特点。“女童保护”根据2016年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案件分析发现,熟人作案的有300起,占总案件的69.28%。而根据易衡的调查,性虐待的施害者也有三分之二是熟人。

  有28万粉丝的新浪微博博主陈昂(化名),曾发出一幅父亲模样的中年男子摸女孩臀部的动图,三个多月内他收到了1500多个案例,这其中,大约一半涉及性骚扰,一半性侵,侵害者包括邻居、老师、叔伯甚至父母。

  一位13岁的女孩给陈昂发私信说自己被继父性侵,她不敢报警,怕同学知道,也不敢找老师,担心老师告诉同学。陈昂劝了她很久,说一定要报警,找不到长辈帮忙他可以找警察局联系父亲那边,或者他和网友陪她去警察局。

  但女孩她说手机被继父和母亲没收,只能到学校借同学的,“她没有可信赖的长辈亲戚。最后她妈也知道这事,威胁她不要说出去,她很害怕,选择了妥协。”

  这个女生开始一星期联系陈昂一次,一个月后就再没有音信了。

  起初,陈昂一打开微博就收到几百条性侵倾诉的私信,倾诉者们言辞激烈,会用“畜生”、“恶心”、“病态”、“自卑感”……这样的词语。“我一般回复私信‘收到’。对于正在发生的性侵事件和问我怎么办的问题,我会进一步沟通。”但他发现,问怎么办的人不是很多。

  易衡在调查中也发现,更多人只是倾诉,并不想要采取下一步行动。“(受害者认为)那个事已经过了,放弃去追寻正义。”